第6课琵琶行并序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①湓.江( ) ②铮.铮( )
③悯.然( ) ④谪.居( )
⑤荻.花( ) ⑥霓.裳( )
⑦管弦.( ) ⑧红绡.( )
⑨钿.头( ) ⑩银篦.( )
⑪呕哑
..( ) ⑫嘲哳
..( )
答案①pén②zhēnɡ③mǐn④zhé⑤dí⑥ní⑦xián⑧xiāo⑨diàn ⑩bì⑪ōu yā⑫zhāo zhā
2.古今异义
(1)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时间词。
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
..长句
古义:
今义: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
(3)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动词,鼓出来;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4)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色彩。
(5)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名词,排行第一的人。
答案(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突然发出。
(4)容貌,容颜。
(5)年纪大了。
3.一词多义
(1)举⎩⎪⎨⎪⎧
举
.酒欲饮无管弦动词,拿起,端起愿举.
国为内臣形容词,全举.
言谓新妇动词,发言莫令事不举.
动词,成功
(2)数⎩⎪⎨⎪
⎧
使快弹数.曲形容词,几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范增数.
目项王副词,屡次 (3)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动词,说感斯人言.名词,话
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言语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时间如听仙乐耳暂.
明副词,忽然,一下子
(5)属⎩⎪⎨⎪⎧
名属.
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辈举匏樽以相属.动词,通“嘱”劝酒
(6)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名词,言语琵琶声停欲语.迟动词,说话千载琵琶作胡语.名词,音乐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动词,告诉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01诗人感受□02琵琶女身世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C.第二段没有写对话。
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D.“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E.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答案AC
解析B项,琵琶女不愿见官员,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D项,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E项,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 B
解析A项应为“畅快”。
C项应为“忽然”。
D项应为“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B.转徙于.江湖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D.歌以.赠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答案 B
解析B.介词,在。
A.动词,弹奏/介词,替;C.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D.连词,用来/连词,因为。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忘归客不发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主人下马客在船
答案 A
解析A.本义是因为听到动人的琵琶曲,主人该归而不归,客人该发而忘发,并未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B.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
C.说的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
D.说的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中那些用明白如话、淡得出奇的白描句子来起头的好诗,后面往往“铁骑突出
....
刀枪鸣
...”地出现警句。
B.近几年来,这家企业的干部大肆挥霍,侵吞“小金库”的资金。
当上级派人来清查
时,主要领导人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玩弄言辞,制造假象,企图蒙混过关。
C.苏州评弹会演中流派纷呈:有圆润流畅的蒋调,有质朴豪爽的沈调,有苍劲明朗的
张调,有回环委婉的俞调,还有丽调、侯调、杨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之胜。
D.考上音乐学院不久,小李认识了高教授,并受到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声乐专家的赏识;
小李心中充满了“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
答案 D
解析“相逢何必曾相识”指彼此命运相似,虽不曾相识,但却像朋友一样相知,因此感慨无限。
根据诗意来理解,用在选项中的语境下显然不合适,因为没有“命运相似”的前提。
二、精段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
弦弦掩抑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
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
..声声思( )
(3)间关
..莺语花底滑( )
(4)银瓶乍.破水浆迸(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4)突然
7.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 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
D.“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 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拟写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9.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 C
解析A.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误。
B.“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错误。
D.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误。
10.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八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
(每空4个字)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