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部控制执行摘要:执行和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科学和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贯彻管理理念、方针、政策的落脚点。
执行力的好坏从客观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得与失。
因此,企业管理者对于执行与执行力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
本文就企业从执行力的客观需要、保障执行力的关键环节和措施的角度,论述基于执行的内部控制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执行力;关键环节措施一、内部控制执行的含义内部控制执行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实践活动。
内部控制执行的关键在于"落实"和"保障落实"。
二、内部控制执行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意义落实好内部控制的执行,对于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2.1 从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出发,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控制过程的成为实践中的现实,因此执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决不能将内部控制看成是一系列静态的手册和制度。
2.2 从内部控制有限保证出发,它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不能认为建立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就高枕无忧了。
因此,能否有效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效果的好坏与高低。
2.3 从内部控制执行的地位来看,内部控制执行是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关键环节,没有内部控制执行或不能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体系即使设计得再科学,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换而言之,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美无瑕,如果没有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有力的执行和保障,也就成为空想,无法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体系建设是实质性的基础和前提,而执行是体系的"灵魂",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成败。
三、企业中常见的内部控制执行缺陷"重设计、轻执行"几乎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通病。
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3.1 内部控制制度不成熟。
内部控制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的发展时间较短,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够全面、具体和成熟,没能全面覆盖所有员工、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存在缺陷和不完整性,甚至使得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明确职责,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的执行力下降。
3.2 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觉悟不高。
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或深入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因此,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意识和素质整体不高;有些企业出于人工成本的考虑,安排一人身兼数职,其中有一些职务的兼并看似便于操作,实则埋藏"隐患"。
3.3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停留在内部会计制度控制的层面上,仅对会计、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制定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得企业其他部门,例如采购部、生产部、营销部等几乎没有设置制度规范和流程规范,这些部门的执行得不到制度保障和落实,从而削弱了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执行力。
3.4 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评价与绩效考核跟不上执行的脚步。
事后的监督、评价与考核制度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水平的高低提供最终的反馈,将形成一个闭环,为内部控制执行划上圆满的句号,并作为下一个执行周期的开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很多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因此,执行力水平失去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分析上述问题的根源,客观地说,受到了 "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自主权利、轻制度约束"、"重头脑指挥、轻科学管理"等粗放管理习惯思维定式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危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和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
四、内部控制执行的建议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执行力度,设计"设计有效、执行有力"的内控体系,应以系统控制的观点和方法论抓好内部控制执行的各项工作。
4.1 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参照会计制度控制,制定适宜和完善的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在具体业务活动中,倡导企业人人学习和借鉴会计控制的规范化程序,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到每一个人、每一处业务活动,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真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4.2 提高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管理者应加强自主学习并为员工树立模范带头作用,由上至下,严格遵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制度,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使企业上下的内控意识得到提高,透彻理解并愿意支持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将内部控制实行下去,发挥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
4.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制度是保障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有序、有力开展下去的坚强后盾,是扭转员工懈怠、执行不到位或不给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内部控制执行本身的一个环节,是推动企业内部不够流动的"资产"提高"流动性"的关键,对于内控执行力能否保持良好状态和上升趋势而言是必不可少。
4.4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管理者根据组织目标、员工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奖惩手段,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充满一股内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入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同时规范员工的行为,朝着企业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综上,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几乎所有企业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日常营运和发展的必要性,可是其中大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体系,却只是将其"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力。
因此,企业必须要培养"知行合一"的企业文化,将内部控制的执行从纸上、墙上、嘴上转移到脑上、手上、腿上,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供物质支持,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一并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参考文献:[1]蔡若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1(6):59-60.系统通过创建和完善设备台账及资产数据,在设备主数据中添加对应的资产卡片字段来实现设备和资产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设备资产账、卡、物的一致。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实时正确的反映设备运行状态,而且对于设备在运行维护过程中造成的资产价值变化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到资产的台账中,避免造成设备资产价值的虚增或虚减。
5.2.2 租赁调拨租赁调拨是设备异动状态之一,这种异动会导致该设备的设备状态、安装位置以及资产使用权的变动。
为了更好的跟踪管理设备异动,系统针对矿井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关的调拨和审批流程。
在系统中,不但设计了"调出"这种设备状态,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对应的调拨功能位置,并在调拨过程中对设备的租赁变动进行跟踪,以此来实现设备租赁调拨与资产价值变更的同步处理。
通过设备功能位置上的安装和拆卸历史,实现对设备变动历史的跟踪。
5.2.3 维修为了提高矿井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设备"在用"状态的可用率,跟踪设备资产维护成本轨迹,引用了"工单"这个概念。
并通过工单来实现与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模块的紧密集成,确保设备资产全寿命管理周期中的数据质量,实现设备资产检修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检修工作的计划性,物资需求的准确性以及检修费用的可控性。
系统中的工单管理,详细地记录了每张工单发生的物资消耗以及外委服务,并根据修理修缮市场、加工维修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物业服务市场、内部资金市场、通用标准件超市、非标准件超市、工器具租赁超市运行规则结算到对应的成本中心。
5.3 设备寿命周期后期:报废(停用、报废)为了准确的反映设备的实际状态,在系统中还设立了停用、待报废、报废等状态。
这些状态将触发预定义的闲置、报废设备管理平台工作流程,启动资产报废的账务处理,对应资产编码,实现资产账物的全过程管理。
设备到了寿命周期后期,需要报废时,先在设备维护功能中将设备置于"待报废"状态,系统中无论在用设备还是停用设备准备报废时都需要一个审批流程,这个流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的设备状态是一种过渡状态,无论将它归属于哪个明确的状态都不合适,因此系统将这个过渡状态定义为"待报废"。
六、结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个闭环管理,因为设备的报废不仅仅是设备寿命的结束,在设备报废后还要根据系统中的相关参数对设备整体使用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管理成本做出科学的分析,分析数据可辅助设备采购决策,通过这些参数还可以提高设备在"在用"状态时的科学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闭环管理。
系统通过各模块的紧耦合关系,对矿井设备资产的日常运行、维修实现了有效的成本管理,可见实施内部市场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成本节约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企业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李葆文.与工厂经理谈谈设备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宋辉.京津冀晋蒙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J].基于ERP 系统的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2009(08):89.[3]韦裕明.市场机制和竞争方略[M].北京出版社,1994.[4]陈高生.企业内部市场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曲修术,赵斌,彭国.全面预算内部市场化管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