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

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

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

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

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闞,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

闞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闞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

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

寓言通过闞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

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

《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

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

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

”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

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

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

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

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

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

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

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

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参考文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摘要】“时势出思想”,“无为”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缔造而成的。

“无为”本身看似不具可行性,但当将其提升到“无不为”的境界时,“无为”却时时处处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不为“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

“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一、“时势出思想”“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

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春秋末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土地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唯一保障,那么“私田”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即:为了争夺土地无休止地发动频繁的战争,这可以作为“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

“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二、“无为”思想的可行性探究“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

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不可行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的很多需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这才是社会效率的体现。

我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自给自足的境界。

如此我们就会很自然的与其他的人、事、物打交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交往,即“为”。

所以“无为”作为一种理想,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

“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它的不可行性。

既然“无为”是不可行的,那么老子的“无为”又该怎样去界定呢?我们通过通读原文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老子的“无为”恰恰表达的是“无不为”、“有为”的意蕴。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其与“无不为”有辩证关系。

一方面,“无为”为“无不为”提供了良好的心态基础。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保持一种“无欲”、“无求”、“不争”的平和心理状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真正做到不与之而不强取之,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在主观上获得逍遥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在客观上达到了“无不治”的主观诉求,正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也;另一方面,老子在把“无不为”设定为一个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把“无为”作为前提和限定性条件。

“无为”理解为“无不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他们分别为“无为”思想产生的初衷,产生的过程,产生的效果。

从“无为”思想产生过程来看,仍摆脱不了“有为”的束缚。

在《老子》的第二章中就首先提出了“无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