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

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人们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献丑、粗细、软硬等。

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软的毛衣等。

这时候我们所认识到的已经不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而是事物的联系与关系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其中视听提供的外部信息占人们所获信息的80~90%。

因此,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视听感觉,对色彩的应用,视觉效果的处理,乐音的安排,以求活动效果达到更为满意。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

是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不同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但它不是感觉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在综合了多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映象)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和一般认识过程的异同是什么?
1、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

2、认识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3、主要的异同
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样是如此;人类通过认识过程不仅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这种认识又不同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特殊性。

教学既不是纯粹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纯粹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教学过程本质是多层次、多类型的:①从认识论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②从心理学看,是发展过程;③从生理学看,是发育成熟过程;④从经济学看,是人的再生产过程;⑤从伦理学看,是培养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还可以再列下去。

因而,单一地去寻找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或发展本质都是有致命缺陷的。

“特殊认识说”指出,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有四个方面:(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来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需要在具有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完全独立完成。

(3)简捷性,教学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避免了一般认识过程中的无数次尝试、失败和曲折。

如太阳系运行的轨迹和规律,人们摸索了上千年,而现在学生通过几小时的学习就掌握了。

(4)教育性,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是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以认识过程也就包含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之中了。

因此,把教学过程的本质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更为恰当。

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认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不包括学生的发展。

学生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是在认识过程中实现的,但发展高于认识。

新的科技革命,要求教学由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认识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