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王永安目录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 (3)二、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4)1、等价类划分法 (5)2、边界值分析法 (6)3、判定表法 (7)4、因果图法 (9)5、状态迁移图法 (15)6、流程分析法 (20)7、正交试验法 (35)8、错误推测法 (42)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测试用例编号测试用例编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的,用例的编号应该具有唯一性,易识别性。
比如可以采用统一的约定,产品编号—ST—系统测试项名—系统测试子项名—编号。
这样看到编号就可以知道是做的什么测试,测试的对象是什么。
也方便维护。
测试项目你现在这个测试用例所测的项目名,可以是测试用例所属的大类,被测需求,被测的模块,或者是被测的单元。
例如:计算器加法功能。
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是对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
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该测试用例的测试点。
每个测试用例的标题不能够重复,因为每个测试用例的测试点是不一样的。
例如:手机在没有SIM 卡的情况下,拨打119。
重要级别重要级别分为高中底三等:高:保证系统基本功能、重要特性、实际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用例;中:重要程度介于高和底之间的测试用例;底:实际使用频率不高、对系统业务功能影响不大的模块或功能的测试用例。
注:一般情况下,重要级别为高的测试用例,一个测试子项里有且尽有一个,大多数都是重要级别为中的测试用例。
因为一般我们会进行一个系统测试预测试,如果重要级别为高的太多,则就失去了预测试的实际意义。
预置条件就是执行当前测试用例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无法进行测试。
输入测试用例执行时,需要输入的外部信息。
例如某一个文件,数据记录等。
操作步骤执行当前测试所要经过的操作步骤,需要给出每一步操作的描述,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用例操作步骤,完成测试用例的执行。
预期输出当前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结果。
用来与实际结果比较,如果相同则该测试用例通过,否则该测试用例失败。
二、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1、等价类划分法何为等价类,某个输入域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输入条件都是等效的,如果其中一个的输入不能导致问题发生,那么集合中其它输入条件进行测试也不可能发现错误。
等价类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有效等价类就是由那些对程序的规格说明有意义的、合理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无效等价类就是那些对程序的规格说明不合理的或无意义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
划分等价类的方法:下面给出六条确定等价类的原则。
1、在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2、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3、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
4、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5、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6、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根据等价类划分原则,将等价类填入下表。
等价类表1、为每一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的编号。
2、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地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3、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仅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举例:拿PowerPoint的打印功能界面做例子,用等价类方法,划分等价类。
根据原则划分等价类,填入等价类表。
输入条件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打印机名称可选择的打印机打印到文件TRUE、FALSE打印范围全部、当前幻灯片、幻灯片幻灯片不大于幻灯片总数的自然数集合小于1的整数打印份数[1,32767]小于1的整数,大于32767的整数逐份打印TRUE、FALSE打印内容幻灯片、讲义、备注页、大纲视图颜色/灰度颜色、灰度、纯黑白每页幻灯片数{1、2、3、4、6、9}除了1、2、3、4、6、9以外整数顺序水平、垂直根据纸张调整大小TRUE、FALSE幻灯片加框TRUE、FALSE测试用例略。
等价类划分是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和边界值分析法一起用,在下面的流程分析法里,我会将等价类、边界值和流程分析法一起举例,一起写测试用例。
2、边界值分析法测试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公司我们,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
因此针对个中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处更多的错误。
首先来了解一下边界点的定义,边界点分为上点、内点和离点。
如图:结合上面的图示。
上点,就是边界上的点,不管它是开区间还是闭区间,就是说,如果该点是封闭的,那上点就在域范围内,如果该点是开放的,那上点就在域范围外;内点,就是在域范围内的任意一个点;离点,就是离上点最近的一个点,如果边界是封闭的,那离点就是域范围外离上点最近的点,如果边界是开放的,那离点就是域范围内离上点最近的点。
现在大家都知道边界点了,那接下来就讲一下,边界值分析方法的原则:1、 如果输入(输出)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则应该以该范围的边界值及边界附近的值作为测试数据;2、 如果输入(输出)条件规定了值的个数,则用最大个数,最小个数,比最小个数少一,比最大个数多一的数作为测试数据;3、 如果程序规格说明书中提到的输入或输出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应该注意选取有序集合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数据;4、 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则应当选择这个内部数据结构的边界上的值作为测试数据。
举例: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开区间内点内点内点闭区间[50,100]的上点为50和100,离点是49和101,在域范围内的都是内点;半开半闭区间(50,100]的上点为50和100,离点是51和101,在域范围内的都是内点;开区间(50,100)的上点为50和100,离点是51和99,在域范围内的都是内点;测试用例略。
在下面的流程分析法里,我会将等价类、边界值和流程分析法一起举例,一起写测试用例。
3、判定表法现在我们先讲判定表法,再讲因果图法,因为判定表法经常和因果图法一起用,先进行因果图分析,再结合判定表,最后完成测试用例。
在多个条件决定多个动作,并且每个条件的取值只有两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因果图和判定表方法。
注:条件和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明确的,可以直接使用判定表法;如果条件和动作关系不明确,则要先使用因果图法。
判定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如图:每一个部分之间用双线或粗条线分开,左上部称条件桩,它列出决定一组条件的对象;右上部称条件项,它列出各种可能的条件组合;左下部称动作桩,它列出所有的操作,右下部为动作项,它列出在对应的条件组合下的动作。
表的右部一般有很多列。
举例:1、主持人对甲、乙、丙三人说:这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在用布蒙上你们的眼睛,给你们每人戴上一顶帽子,然后请你们依次睁开眼睛,能正确说出自己帽子颜色的有奖。
戴完帽子后,甲拿下布后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不知道”。
然后,乙揭开布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也不知道”。
轮到丙时,丙没有揭开布就说出了自己帽子的颜色。
请问:丙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2、订购单的检查。
如果金额超过500元,又未过期,则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如果金额超过500元,但过期了,则不发批准单;如果金额低于500元,则不论是否过期都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在过期的情况下还需要发出通知单。
中有两条或多条规则具有相同的动作,并且其条件项之间存在极为相似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其合并。
比如表中,条件:>500、未过期;<=500、未过期。
这两个条件项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并且条件项之间很相似,我们就可以将它们合并。
结果如下:都是一条规则。
以上判定表里每一条规则都可以转化为测试用例。
用例:1、4、因果图法接下来我们讲因果图法。
前面说过在多个条件决定多个动作,并且每个条件的取值只有两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因果图和判定表方法。
因果图法就是从程序规格说明书的描述中找出因(输入条件)和果(输出或程序状态的改变),通过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最后为判定表中的每一列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因果图的基本符号,我会在边上加些注解以帮助大家理解。
因果图符号约束符号A) Ci=1, Ei=1;Ci=0, Ei=0;B) Ci=1, Ei=0;Ci=0, Ei=1;C)C1,C2,C3有一个以上=1,Ei=1;C1,C2,C3全=0,Ei=0;D)C1,C2,C3全=1,Ei=1;C1,C2,C3有一个以上=0,Ei=0;a和b同时只能有一个为1,但可以都为Ia和b同时只能有一个为0,但可以都为1a和b有且仅有一个为1R Ma=1,要求b也要=1;其它不约束a=1,强制b =0;其它不约束接着我们讲一下使用因果图法的步骤:1、根据程序规格说明书描述的语义内容,分析并确定“因”和“果”,将其表示成连接各个原因与各个结果的“因果图”。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法或环境的限制,某些原因和结果的组合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表明这些特定的情况,需要在因果图上使用若干个约束符号来标明约束条件;2、将得到的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3、为判定表中每一列所表示的情况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个方法常常是十分有效的。
具体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讲,可以更好的理解。
举例:以中国象棋中马的走法为例子,具体说明:1、如果落点在棋盘外,则不移动棋子;2、如果落点与起点不构成日字型,则不移动棋子;3、如果落点处有自己方棋子,则不移动棋子;4、如果在落点方向的邻近交叉点有棋子(绊马腿),则不移动棋子;5、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无棋子,则移动棋子;6、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为对方棋子(非老将) ,则移动棋子并除去对方棋子;7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为对方老将,则移动棋子,并提示战胜对方,游戏结束。
对说明进行分析,得到原因和结果:原因:1、落点在棋盘外;2、不构成日字;3、落点有自方棋子;4、绊马腿;5、落点无棋子;6、落点为对方棋子;7、落点为对方老将。
结果:1、不移动;2、移动;3、移动己方棋子消除对方棋子;4、移动并战胜对方。
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和结果,我们可以画出因果图,如下:画得不好,比较乱,大家请见谅。
我只加了些必要的约束条件,还有一些没有加,不过后面会讲的。
11这个结点称做中间结点,是为了让因果图的结构更加明了,简化因果图导出的判定表。
分析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只有1、2、3、4都不成立时,产生11,跟5、6、7结合分别得出22、23、24三个结果;不管5、6、7哪个成立,只要1、2、3、4有一个成立,就产生结果21;再加上落点有自方棋子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