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佛山一中李绮萍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ert Ellis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核心的理论是ABC理论。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eliefs), 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结果,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并不这么认为,它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如果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行为是适应的,否则,非理性的信念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人体的认知系统产生的非理性、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那在心理辅导中,如何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
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咨询员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
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
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
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A的反应,即找出C;
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
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 列出来。
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
其次,辩论中的积极提问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
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
这一疗法简要地说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替代不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替代不理性的信念,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理性信念对他们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的不合理信念表现为苛求和必须,体现在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但正如Ellis总结的那样,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苛求;第二是对别人的苛求;第三是对环境的苛求。
以下以高中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为案例,谈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高中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应用。
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小J同学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她因复习、考试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被一些事情分心而烦恼。
导致她分心的事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环境中的干扰;另一类是自己内心的干扰,如复习、考试时想到某些音乐,想到从前的事,想到“不该想的事情”。
她越是想克服这些干扰,这些干扰越强烈,令她痛苦不已。
她很急,因为她认为继续这样会严重影响她的复习,妨碍她在考试中的表现,影响考试成绩。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是因为当事人对分心的苛求引起的:明明不可控制,却苛求控制。
J同学认为,考试中绝对不能一心二用,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高考既然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机会,就要百分百地全神贯注。
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其实并不合理。
你可以请求监考老师减少走动,但你能要求旁边的同学的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没有沙沙声传到你耳
朵吗?你能保证考场一点都不想起过去的事情和声音吗?不能。
J同学暗示自己必须集中注意力,分心是致命的,于是不知不觉间把精力都从在题目上转移到检查自己的分心上。
当她稍有不专心,就紧张得不得了,想立即堵住这想法念头。
殊不知越想堵,分心的力量就越强。
处理这个案例,首先要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非理性想法,并接受客观的事实:注意力的集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考试中注意力有些不集中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并不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表现。
带着杂念去做题,为所当为,而不是与分心这事抗争。
二、对他人不合理的信念
人的烦恼绝大多数与人际关系有关,人的生活中总也离不开他人。
人们天生易受到来自他人的困扰,因为人总是对他人,尤其是生活中对自己重要的人物和关心自己的人物,产生过多的要求,甚至是苛求。
但对家人、对朋友的苛求又成为了他们与人交往中的严重障碍。
K同学最近因为失恋而不开心,但更让她伤心的是她认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并不关心她。
问她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她看见好朋友和其他同学有说有笑,忽略了她的感受。
咨询的过程中,发现K同学有着苛求朋友与自己忧戚与共的不合理信念。
在这个案例中,要使来访者明白,好朋友确实需要互相关心和互相鼓励。
但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心情,要求别人包括好朋友随时随地和自己的心情一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从此没有朋友。
同时,让她换位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能够和好朋友心情一致,喜怒哀乐皆一致。
从而明白,苛求朋友与自己忧戚与共是一种让自己不开心的不合理信念。
三、对环境的不合理信念
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受到一些委屈或误解,或者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抱怨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或怀疑这个社会是否存在公平。
L同学是一个关心社会、留心观察社会、喜欢思考的热血青年,在生活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如腐败、不诚信和不公平等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为社会的发展而感到忧心忡忡,整日闷闷不乐,学习时也带着消极的情绪。
苛求社会风气符合自己的准则其实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
社会风气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是我们一个人一下子就改变的了得。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公平是不断发展的,但这个发展是非常缓慢而艰辛的。
我们渴望平等,追平公平,只能努力地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风气。
倘若苛求社会必须按照我们期待的标准存在和发展,执著于此,只会自寻烦恼
当环境不如人意时,如果有能力改变固然更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环境。
这时,就要调整心态,不要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和损害心理健康的方式来反映这个令人不满的世界。
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态,你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不是愤世嫉俗,埋怨环境、自暴自弃。
纠正高中生的不合理的信念,对于减少其情绪困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应用过程中,注意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不仅要求咨询员对来访者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进行主动发问和质疑,也要求咨询员指导和引导来访者对这些观念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促使他对自己的问题深有感触。
这样做往往比来访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者的说教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