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莫泊桑拜师教材简析文章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给予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循循善诱、关心后辈的名师风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的指导所说的话。
难点:学习福楼拜是如何指导莫泊桑的,从三次不同层次的指导中,明白仔细观察、刻苦练笔、用心揣摩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教学准备1、带有生字新词的小卡2、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
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简陋吆喝烙印咖啡酷爱写作孜孜不倦焦急万分一无所获万般无奈全神贯注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直截了当滔滔不绝富丽堂皇装饰简陋烈日炎炎狂风暴雨|“在上节课中,我们还学习了第一段。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3、出示内容,指读第一段。
4、指名说说莫伯桑为什么要拜师?(根据回答板书:焦急万分虚心求教)(过渡:这一节向我们介绍了莫伯桑拜师的原因,那么,莫伯桑拜师的结果是什么呢?)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课文内容。
2、指名读。
3指名说说莫伯桑取得了什么成就?(从“终于”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用上“因为……所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过渡:“莫伯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
”那么,福楼拜究竟是怎样指点莫泊桑的?莫泊桑从老师的话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圈划。
教师巡视。
自读提示:一、莫泊桑几次求教老师?(用“∕”标出)二、每一次,老师是怎样回答的?你认为老师话语中的关键语句是什么?把它画出来。
三、老师是在莫泊桑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语的?四、莫泊桑从老师的话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2、讨论交流。
A、莫泊桑一共几次向福楼拜求教?(三次)※交流第一次求教的情况①交流找出的老师最关键的一句话。
A“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B“肯吃苦,勤练习。
”)(出示)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福楼拜在说这些话时是什么语气?理解“直截了当”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他的话。
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莫泊桑觉得自己文章写不生动。
)指读莫泊桑的话。
“坦白”一词什么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虚心求教,直言不讳)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肯吃苦,勤练习。
”(出示)怎样才算是“肯吃苦,勤练习。
”呢?(表现在“每天、详详细细、长期”)指名读他的话。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2-5小节。
⑤说说莫泊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若学生先说B句,则这样引导:“这”指的是什么?福楼拜认为莫泊桑的文章存在社呢们问题?出示A句。
)※交流第二次求教的情况①自读课文,找出老师最关键的一句话。
“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些呢?”②这次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③莫泊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理解“万般无奈”。
你从哪些他的哪些言行中感悟到他的“万般无奈”?通过感悟“真的站在门口”“看了一天”“又连续看了两天”感受莫伯桑的“万般无奈”。
)练习朗读描写莫泊桑的句子。
④指导朗读福楼拜的话。
这次,福楼拜说了很多话,哪个词语可以形容?(滔滔不绝)练习朗读福楼拜的话语,说说你从他的话语中发现了什么?这些话有什么特点?(有。
1、一连用了九个问句。
它们的读法一样吗?——(分句出示)区分反问句与一般的疑问。
——自由读,反复读。
——你从福楼拜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循循善诱既严肃又耐心。
)?练习朗读。
2、三个“不”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怎样读比较好?为什么?)⑤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
⑥说说莫泊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老师的话在莫伯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引读:“从此……写了一些作品。
”那么,莫伯桑三次去老师那里,又得到了什么教益呢?※交流第三次求教的情况①自读课文,找出老师最关键的一句话。
一、回答B句。
A“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B“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出示)②这次老师是又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后的指导。
)③对于莫泊桑的进步,福楼拜是怎样加于肯定和鼓励的?④根据学生回答出示A句。
二、回答A句。
1、这次老师是又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后的指导。
)教师引导:进步后,应该是肯定和赞扬,你看出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了吗?(生读相关句子)但老师马上话锋一转,说——(学生接读)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持之以恒的训练对于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才能有所成功。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吗?)师:才气,是写作时表现出来的下笔如有神,生活中,靠着持之以恒,,勃朗特姐妹有了才气,海伦凯勒有了才气——再读句子A。
3、对于写作,福楼拜是怎样加于指导的?再读B句。
4、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明白了什么呢?(写作不只是要仔细观察,还要透过表象认识特点。
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写得生动感人,而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就需要作者独具慧眼,超越一般写出的独有特色,否则,人云亦云,哪里能写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来呢?)5、再读B句,说说还有哪些话是围绕这句话讲的。
6、这里,福楼拜一说、再说、又继续说,想想,老师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可以用哪些词放入提示语?(看图想象)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齐读老师的话,教师读提示语。
7、听了老师的话,莫泊桑有什么样的反应?(专心。
板书:全神贯注)他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8、指导分角色朗读。
9小节: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受益匪浅。
他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引读最后一节。
四、述说感受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而莫泊桑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联系课文中的词句谈看法。
根据回答板书:勤学善教2、你从课文中还学到了些什么?(A、写作说话方法:有理有据、善于观察、抓住特点B、做事态度:坚持不懈、勤奋踏实)六、作业1、阅读莫伯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项链》2、完成2号本作业。
3、小练笔:写一种职业人物的精气神附板书设计:肯吃苦勤练习21、莫泊桑拜师仔细观察用心揣摩课后反思:本课主要写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三次拜访福楼拜,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成长的风范。
课文紧扣课题,围绕“拜师”这个重点逐层叙述,层层紧密关联。
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带着一个总领的问题静思默读,结合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再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并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学会表达的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把握了这么几个度。
一、务实和务虚的尺度。
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
视频、连接网络、整合生活、拓展阅读,这是语文课堂离开课文务虚的地方,毋庸置疑,这也是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语文学习,但这些要全在课堂里展示出来很困难。
因此,课堂上,我只拓展了一段精心挑选的莫泊桑《养脂球》中关于“马车”的描写,我的用意是让学生体会哪怕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经过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就能写出它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本质。
也同时感受莫泊桑因为“全神贯注地观察马车”而有了收获。
二、主体和主导,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是一种互动。
说起来明白,操作起来却很难。
学生为主体,你就得放手让他质疑,让他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大组交流,这样的课并不好看。
教师为主导,步步为营,让学生入套,设计完善了,过程流畅了,又被批评为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想,我的这节课还是体现教师为主导,也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内化。
三、朗读和感悟的关系。
不管朗读、默读、齐读、指名读,我尽力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如第一个环节,精思默读课文,就化了八分钟时间。
随后的悟应该是读的结果,读的收获,悟后再回过去感情朗读。
读中生悟,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四、教学环节的疏与密。
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
“一”、一个问题,课伊始,出示一个总领问题,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品读三次请教,抓关键词句,探讨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有什么收获,给我什么启发。
”这样的教学,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二”,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是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请教的经过;暗线是相机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的一些要领,如“勤苦练习,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等。
“三”,重点品读三次请教中福楼拜的话。
既体现了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成长的风范,又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
这应该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课前接触学生只有二十分钟,我还想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定要切分清楚。
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是第一课时的事,漂亮的导课也是第一课时的事,所以直接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而因为缺少第一课时的基石,也由于教学环节设计过于紧密,导致有些环节急急赶场子,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成长。
譬如在教学福楼拜的第二次指教时,应充分地让学生读透文字,感受为什么莫泊桑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而福楼拜却认为写的东西很多。
应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福楼拜是诱导莫泊桑可以从“马车的装饰”、“当时的天气”和“马车上下坡”等不同角度去仔细观察的,让学生联系写作实践体会平时观察事物也应是多角度的。
而不是心想着赶着下一个环节,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发现。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铭记“以生为本”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