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1)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
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分析】本文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 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

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 “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了傣族服装,“笑容满面的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

作者在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课标表述】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3.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6.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与生活实际认识“泼、敲”等17 个生字,区别两个多音字“铺、盛”的不同用法;会写“忘、泼”等8 个生字。

2.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难忘、赶来、笑容满面”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周总理的品格。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铺” “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评价方案】
1. 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
2. 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目标1;
3. 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方式达成评价目标2;
4. 通过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3;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同学们,暑假里老师去了我国西南边陲——七彩云南,
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想看吗?最后定格在“泼水节”。

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这是
哪个民族的活动吗?2.了解泼水节。

(1)关于“泼水节”你都知道什么?板书“泼水节” ,认读“泼” 。

(2)教师相机补充: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
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泼水祝福,听傣族人说,身上被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

所以,这一天人们全身湿淋淋的。

这个节日就是“泼水节” 。

3.学习“泼”字。

“泼”你想怎么记住它?预设:
(1)加一加的方法:三点水+发
(2)换一换的方法:“拨”换偏旁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临摹。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17 课,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补充课题:难忘的,学习“忘”字,交流识记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你在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事呢?1961 年的泼水节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争取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落实目标1)(1)小组内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2)组长拿着字卡在小组内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泼水民族度过敲打驶过笑容踩着铺成盛满银碗祝福
健康长寿
(3)小组汇报,重点强调“铺、盛”两个多音字。

出示多音字组词。

3. 检查初读情况,接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 自然段。

1.指名读第1 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理解“火红火红” “火红火红”与“火红”
比较异同,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比如: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明白“一年一度”指的是一年一次。

2. 自由读第2 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 1. 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 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比喻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语言生动形象。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3)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 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1. 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
服。

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出示有关语句: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2. 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感受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出示描写周总理的句子,把周总结的动作找出来,你体会到什么?出示语句:周总理一手()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柏树枝(),向人们(),为人们()。

启发想象: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 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 ,多种形式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读生字,齐读,点名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中的氛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思考:(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 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 重点指导:度:师范写,注意笔顺,尤其第五笔是“竖” ,不要写成“竖折” 。

穿:观察“穿”字的结构、比例与占格,上下结构,属于上紧下松。

书空“穴宝盖” ,下面“牙”的第二笔“撇折”中的折写在横中线上。

3.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三、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

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 民族风情?请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农历 6月 24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 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他们白天进行斗牛、 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 有的则手 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

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

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 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蒙古族小伙子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 而其他人则在一旁随着琴声边唱边跳,快乐极了。

板书:
17《难忘的泼水节》评价单
二、我会写
1. 部件紧凑 ☆
2. 占格准确 ☆ 3.“度”
的笔顺正确 ☆
4. 书写姿势正确 ☆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一、 我会读
泼水 民族
度过 敲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成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长寿
小组评价
1. 读字音准确 ☆
2. 读轻声正确 ☆
周总理
傣族人民
共度泼水节
17. 难忘的泼水节
祝福 傣族人民(幸福、难忘)
同桌评价
1. 词语准确全面☆
2. 词语意思理解正确☆
四、说话练习: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
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教师评价
1. 句子正确合理☆
2. 符合句式特点☆每做到一项在星星上打“√”
教师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