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加强土地管理,是缓解土地供需压力,解决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而土地管理中最重要一环就是土地执法监察。

鉴于此,本文对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土地执法监察;地方政府;联合
一、前言
执法监察工作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与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执法出现“瓶颈”效应,各地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

鉴于此,近年来,国务院及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严土地管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政策,意在以严格管理、严格执法来保证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然而,土地违法事件错综复杂。

时至今日,依然问题多多。

二、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
1、重在执行、缺乏宣传
近年来,国土部门不断加大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但离“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仍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部分群众和少数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私搭乱建,滥用土地;或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互相攀比,跟风效仿。

卫片执法检查结果显示,一些村级养老院、卫生院等乡村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也触犯了耕地红线,这和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用地意识缺失及土地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2、执行难度大
国土资源局下发的“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是一份严肃的法律文书,违法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

但在执法实践中,有相当多的违法当事人对国土资源部门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理不睬。

申报法院执行的案件,往往不能执行到位,特别是涉及拆除违法建筑物的强制执行时,更是如此. 甚至有些地方在强制执行的过程中发动地方保护势力,对执行人员以生命相威胁,用暴力殴打对抗执行人员,造成流血冲突。

3、政府干预现象严重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政府占土地违法案件主体的70%左右,这无疑增加了土地执法的难度。

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部分基层政府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大规模招商引资,非法征地、非法批地或背后支持默许违法用地行为发生。

而国土资源有关部门既是查处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又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查处此类案件时往往慎之又慎,思前顾后,更有甚者干脆隐瞒不报,想方设法使其用地合法化。

特别是在处理重点工程项目违
法用地时难度更大,处罚措施很难落实到位。

4、土地联合执法力度不够
为了适应土地执法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

但在实际运作中,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诿,不予配合,致使国土部门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

实践中,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处理人是得罪人的事,都不想沾。

例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违法用地案件,大多数只在法院“转”了一圈以后,又“原路返回”,且省高院要求他们对违法用地案件可以不予受理,最后基本没有准予拆除。

5、执法力量有待补充
我国部分县、区辖区范围广大,执法监察人员却明显不足,且经费短缺,装备落后,有些地区仅仅具备最基本的办案条件,执法人员往往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不能严格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6、信息化管理手段有不高
当前我国土地执法监察的网络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离实现“数字执法”还有很大差距。

如土地违法案件的立案、呈报、审批等仍需要人工以纸质材料方式完成,完整的土地违法案件管理信
息系统尚未建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信息系统虽已投入使用,但其稳定性和便捷性仍有待提高。

三、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只有加强对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让老百姓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土地违法。

要坚持土地案件查处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把每一次的土地巡查、违法案件查处当成土地普法的机会,形成全社会“合法用地、依法管地”的良好氛围。

2、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针对当前土地执法面临的新形势,建议在各地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国土、规划、房管、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一旦发现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进行会商会审,迅速实行联动执法,第一时间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重击。

二是提高土地执法监察装备水平。

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违法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信息系统等,依托3s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三维动态立体监管体系
3、健全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倾斜,实行乡镇国土所垂直领导,系统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县级执法监察机构(专业队伍)负责人由本级和上一级国土部门双重领导,保证队伍不吃“杂粮”,着力解决执法
装备落后问题,保障必要的交通、通讯和外业补助问题,解决执法人员的福利待遇。

二是着力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针对资源执法队伍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多种措施,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现场观摩学习等措施,学习外地执法经验。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考试考核,持证上岗,严把人员的进口关,真正把执法队伍锻炼成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执法严格、纪律严明的执法队伍。

4、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力度。

完善镇、村、组三级巡查网络,加大村级巡查员业务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村级巡查员熟悉基层情况的优势,扩大土地执法监察范围,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高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现率。

县国土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国土所建设,落实人员和工作装备,健全完善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度。

同时,要推进执法关口前移,进一步落实土地执法监察巡查责任制,加大巡查考核力度,完善奖惩措施,力争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5、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监督作用
将公众参与引入土地执法监察中,在对土地执法人员监督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发现土地利用问题,并通过提高全民合理合法进行土地利用的意识,能够形成良好的公众氛围,约束违法违规现象,把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等理念变成自觉行动。

6、严格问责,实施责任追究。

在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上,要从治理整顿、执法巡查以及媒体披露和信访举报等多渠道入手,对突发、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分级查处领导干部
违法批地数量较大的案件、顶风违法的案件,凡是以集体决策、会议纪要等形式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会议召集人以及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的责任。

各乡(镇)监管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及时制止,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阻挠、限制国土资源部门查处土地违法的,对乡(镇)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诫勉谈话甚至追究行政责任。

总之,我们要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执法监督制度,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促使土地执法监察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赵莉莉:《实施土地管理执法监督的对策》,《科技信息》,2010,(15)。

[2] 李炜、钟京涛、吴永高、尚晓萍、李鸿雁:《关于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的若干思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08)。

[3] 胡能灿:《〈土地管理法〉修改“草案”应公开听取社会意见》,《国土资源导刊》,2009,(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