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自然美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
“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
与“比德”相比,“畅神”的自然美观念具有更浓烈的美学内涵,凸显了美的精神向度,体现了经典审美情感中无功利、无目的的一面。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如“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中国文人与自然山水的默契融合,留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然美审美传统,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相濡以沫的生活旅伴。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就是古人非常质朴的自然宣言。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0本词条正文无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1 基本概念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 适当“距离”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
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
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
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
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把握好“心理距离”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3 相关笑话有一句谚语是这样的:远看一只猪,近看一头驴。
是啊,距离产生错觉。
当然,距离也产生美。
中国现代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也不是某一美学或艺术流派(团体)的集体主张,而是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从审美角度提出的人生理想或生活主张,或者说,这种思想体现了一部分爱好艺术的现代文人所追求和践行的人生志趣或生活趣味。
但是,整体上看,这些人的思想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首先,人生艺术化意味着一种脱俗的生活,这是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一致之处。
他们所讲的脱俗就是摆脱了世俗功利考虑,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念,让人在不脱离世俗生活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精神性的生活享受。
所以,他们一方面推崇康德等西方美学家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道家学说中吸取思想的养分,把超越狭隘功利目的作为实现人生艺术化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现代文人几乎没有一个把艺术和道德、审美与现实决然对立起来,而是十分强调艺术化人生的德性内涵,并试图以出世的艺术来改变现实人生,从而显示出这种人生艺术化思想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差异,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底蕴。
概括地说,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中蕴涵着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学问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其次,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感性化、精神性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化”相当于“情感化”、“情趣化”,其实质是“人性化”。
西方现代美学是被作为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引进现代中国的,在当时诸多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看来,其注重感性、情感和艺术独立的思想背后蕴涵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生的关怀。
讲人生的艺术化就是强调人生是一个完整、具体的生命体,是一种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超越平庸和世俗的精神性生存方式。
正是由于在人性这个理想概念基础上强调人生和艺术高度统一,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了坚实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
因此,王国维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一句“无用之用”把艺术的独立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创建了中国现代的人生论美学。
朱光潜可以把建立在审美直觉和审美距离等概念基础之上的美学指向人生艺术化的最终价值目标,甚至把艺术与人生看做是直接同一的。
[10]另一方面,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人生观不同,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虽然主张感性化、情感化的生活,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同一性,却决不排斥人生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而是十分重视人生的德性内涵。
因此,人生艺术化并不意味着躲进唯美艺术的象牙塔,而是在现实人生中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生活境界。
第三,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生活。
个性与创造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造。
这种现代性思想对主张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生活的艺术化来改变刻板、平庸的生存状态,使人生充满生命活力。
从根本上说,脱俗的人生、情感化的人生都源自个体生命的创造,只有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使生活具有超越性。
同时,这种个体生命的创造又是生命本针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做作的,甚至不是勉力而为的,而是个体作为自然和谐的生命体的真实流露的结果。
所以,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主张自然的人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赞美本真状态的人性,甚至崇拜“童心”。
那些被用来描述艺术化人生的概念,如平淡、幽默、情趣、趣味、同情、解放、自由等等,表明艺术化的人生既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也是真诚和自然的人生。
第四,人生艺术化思想倾向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并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与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不同,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都注重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取,或者说,人生艺术化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从传统中来的。
当然,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也都或多或少地批判过国民的“劣根性”,但是,他们并不断然拒绝传统,而是有选择地吸收传统,特别是用世界性的眼光,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人生观当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根据国人现实的生存状况,提出人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这种建设性的态度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成为激活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并使之同西方学术思想相互交融的创造性美学成果。
第五,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如前所述,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不是与世隔绝的、主张象牙塔中的生活,而是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的。
事实上,主张人生艺术化的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在人的素质落后,他们是想通过改造人生来改造国人。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述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有不少,我们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来进行初步的研究。
在这些人当中,王国维应该属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所开创的人生论美学和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同西方现代美学相互融合的方法论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蔡元培直接论述人生艺术化的言论不多,但是作为他的美育理论思想基础之一的审美功能论与人生艺术化思想相同,而且他倡导的美育所作用的人生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梁启超是一个思想极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仅就其美学思想而言,以变法失败为界的前后期也有明显变化。
虽然梁启超一生不忘政治,但是可以说梁启超后期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生艺术化思想。
而且,从梁启超美学思想变化这个个案,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生艺术化思想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朱光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朱自清说,“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11]。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把人生艺术化看做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
实际上,人生艺术化既是朱光潜前期美学研究的根本宗旨,也是他为中国现代美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宗白华主张“科学的人生观”和“艺术的人生观”并举,他所着力研究的传统意境思想实质上正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充满诗意的阐释。
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四位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家,但是,在他们的学术著作或散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有特色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同样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一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
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崇尚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
但是,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
20世纪上半叶,在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严峻危机前,经过田汉、宗白华、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郭沫若等一批初具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家的努力,在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人生艺术化”这个富有理想色彩、在当时不免令人有高蹈之叹的理论命题却逐渐明晰并最终确立。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是一个集体的成果,它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
也正因此,它呈现出历时性的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与共时性的冲突、互补、交融的状态。
在动态的多维化的发展与交融中,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逐渐形成并明晰了自己的主流精神、主导品格及其代表性成果,这就是以田汉、宗白华等开其端绪,梁启超奠定核心精神旨向,朱光潜确立理论表述予以系统建构,丰子恺、宗白华等共同丰富发展的思想理论。
这一理论以热爱生命、讲求责任的积极的人生倾向,注重情感(趣味、情趣)、重视理想(意境、境界)的浪漫的审美品格,弘扬生命、追寻意义的诗性的哲学意向,相交融为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审美人生精神。
它要求主体以人格精神的艺术化提升来超越小我纵身大化,追求生命境界和生命意义的积极实现。
它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重在关注艺术之美对人的精神与人格的唤醒与提升。
由此,“人生艺术化”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唤醒人性觉醒和社会改造的激情号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追寻人性完善和生命价值的诗意理想!从理论史来看,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的相关思想初萌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
1919年,田汉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较早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口号。
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式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