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构的复杂程度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 认知结果。 2)认知者的性格 自信的人认知具有独立性,不容易为他人左右。 年龄、性别、定势也都会影响认知结果。 3)认知者的需要 需要影响认知方向和倾向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往往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 础的,因此有过度类化和先入为主的倾向
以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社会认知还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如信
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 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
2、社会认知的特征 1)选择性。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
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 知的。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 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 将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理解的程度而转 移。“关心则乱”。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指的是自我意识对 个体的自我体验的控制。
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 因可能是
人们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 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 度与仁慈
4、投射作用。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 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的现象。个体总 是假定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二、社会偏见 1、社会偏见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
情境(外在)归因: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 部力量,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 作用、外加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
个人倾向(内在)归因: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 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 能力
2、韦纳的理论
韦纳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学生倾向于将某项作业 或考试上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下列四种原因的一 种或几种四类
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 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 和推测的过程 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 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便对环境有所控制, 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引导 归因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种 需要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理论
朴素心理学: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 性解释的现象。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 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 传播媒介的描述等途径获得。在现买生活中,大多数 社会刻板印象是通过后一条途径形成的
社会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如何消除社会偏见 接触假说
再分类——“我们”与“你们”的重新划分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定义及意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
二、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 1、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指的是两个素不
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对方的表 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 1)第一印象的特征 表面性、片面性、类化 “中心特质”效应:在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 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 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范围 (一)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与判别 1、线索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姿势) 3)言语表情
2、影响情绪、情感认知与判断的主观因 素
1)对各种情绪表现模式与规则的了解。 2)与认知对象的关系 3)认知者本人的情绪体验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需要较长时间,除此 之外,对方过去的生活经历、家中排行 都有助于了解其性格。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 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 又是对他人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人 的社会行为首先涉及对他人及其行为的 感知和认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及特征 1、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思维活动
一般而言,对积极情绪和相貌较好的认 知结果较为积极。
研究证实,一个人更愿意和与自己性格 相似的人接近。
(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之间的关 系
根据相互之间的意见、态度、表情等来推测人 际关系
研究人际认知的方法:莫雷诺“社会关系测量 法”、彼得罗夫斯基“参照测量法”、塔基乌 里的“关系分析法”
体形成的一套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
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 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它使人倾 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 有关对象。
社会刻板印象一般是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
其一是直接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 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
四、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 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陌生人的外表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 而对于熟悉的人,外表相对不重要,其 内在的本质和状态才是认知的重点。
2、当时的情境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1)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决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认知结
2)第一印象的作用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 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 总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在最初接 触陌生人时,人们注意力的投入完全而充分, 因而此时的印象更鲜明、强烈。而后继的信息, 人们的注意力会游离,因而信息的影响作用下 降
一、个人偏见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
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 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
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 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 3、宽大作用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 重视负面信息,即对负面信息给予更高 的权重。但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 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