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2012年第4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

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去年前9个月,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全部工业增加值高了2.7个百分点。

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面临着有效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

以光伏和风电产业为例,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
(吉瓦),但我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已接近40GW ,明显过剩;全国风电装机并网容量新增14GW ,但行业总体产能超过25GW ,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需求不确定,市场容量小。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二字意味着其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通常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市场需要培育;其次,技术的不成熟、规模的不经济,导致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偏高,在一些领域难以替代传统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
代,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等等;再次,消费环境不完善和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使得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难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比如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影响电动汽车的销售。

二是发展无序,产能过剩。

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起,这一产业就迅速进入了地方政府的视野,各地均对其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热情。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
存在出现一哄而上、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三是跌入“惯性陷阱”,困于低端制造。

一些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干快上”的同时,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而是沿袭了传统产业的老路子,即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而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资金很少,在产业链上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
而非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环节。

比如,国外技术拥有者从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手中拿走0.1元/每千瓦时。

这与“中国制造”如出一辙,单靠这种模式难以真正占据市场。

因为创新才是新兴产业能够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需紧盯技术而不是成型的生产线,只要技术上有所欠缺,即便靠低价也难以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

四是管理体制存在瓶颈,阻碍市场形成与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

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这一产业市场培育面临一系列亟需解决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与之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面对需求“瓶颈”,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规避“产业同构”风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各异,但各地在谋划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全国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
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的态势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通过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地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产业
前沿Q IAN YAN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瓶颈”破解
■石家庄/杜欣
17
2012年第4期
/定位与战略选择,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此外,还要注重发挥整体效益,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强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套,形成合力,进而形成面向全球产业链协同竞争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产业配套和商业模式创新,防止“结构性过剩”风险。

任何一种新兴产业,在其初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的“阻塞”和前端环节的“过剩”现象。

这既有由于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例如当前由于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不协调,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以致产能过剩;也有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导致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符的原因,比如2000年美国互联网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出现了“网络泡沫”。

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破解这种阶段性的和瓶颈过剩,通过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
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加强新型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技术研发,打破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三是推动二次创新,避免陷入“技术引进陷阱”。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谓之“新”,就在于其技术的不确定性,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如光伏产业所需要的多晶硅的生产,从改进西门子法到物理法等,曾经历很多技术变迁。

而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是对前一个技术的颠覆,导致前一个技术可能没有任何存在的商业价值。

按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依靠技术引进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原有的投资很有可能随技术进步变成沉淀成本,导致既无法靠技术、又无法靠价格赢得市场。

目前来看,我国的新兴产业总体上存在着核心技术缺乏,依
赖技术引进,处于低端锁定的局面。

由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技术引进上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积极推进二次创新,把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产业战略的导向和主要目标,避免出现一代接一代的光靠技术引进现象。

四是正确定位政府作用,防止“体制性过剩”。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较强的社会性、先进性以及需求不确定性,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在其发展初期,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政府在倡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蕴含着行动失误的可能性,干预过多反而容易扭曲市场、浪费资源。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政府本意是想实现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反而形成新兴即过剩,短期逐利的尴尬局面。

政府需重新审视其自身的定位。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扶持者而不是主导者,是有利于所有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市场的干预者;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引导、推动和使用。

破解需求“瓶颈”,
政府应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一是创造市场需求。

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启动并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推动试点示范,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培育相应的消费群体。

完善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促进其在更广泛消费群体中的普及。

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可被替代的传统产品使用成本,拉动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为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不具备生存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一个市场空间。

二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

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

在国家层面要充分协调,注重产业配套,优化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在地方层面,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防止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出现新一轮“大跃进”,形成新的不合理竞争和产能过剩。

三是积极支持产业技术研究和应用。

政府资源要向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倾斜,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使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四是扩大开放。

要大力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引进更多的高端制造、战略研发、总装集成等项目落户,借助外力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些“瓶颈”问题。

组织专题产业对接洽谈和推广活动,支持企业展览展示和市场开拓,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创新产品出口,通过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政府间援助项目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五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动企业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准入门槛设置更多的要从技术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像对待传统产业那样主要考虑经济性的准入,比如最低经济规模,把准入的导向从注重经济性转到激励创新上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
贾树海
前沿Q IAN YAN
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