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女性小说等

第十三章女性小说等

•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国新时期男作家,对 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是从男性视阈出发进行创作。男性作 家在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时,并没有整合进女性视阈,从 而压抑了女性主体性,女性自身生命逻辑,使得女性在男性 同情、悲悯、赞赏、鄙视的目光中再次沦为男性中心文化中 无言的他者、在场的缺席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
• 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 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 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 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队落户,故对 于安徽有深厚感情,并将农村情节融入作品。王安忆 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 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 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代表作《长恨歌》获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长恨歌》

她是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
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
线索:
• 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 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 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 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
• 至今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尊重女性生命本体价值、理 解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也就是说从主体性建构的层面上尊 重女性,显然远没有成为共识。 80、90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打破男性中心意识重围,在创 作中建构女性主体性,努力彰显性别对话场景。但女作家对 女性主体性的艰难建构,远未足以形成扭转男性中心文化专 制局面的力量 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仍普遍存在男性中心意识、普遍存在以女 性为消费品的性别奴役观念。这就亟待有一种主张男女主体 性平等、尊重性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的人文价值观念来完 成文化转型工作。
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生代文学。它以外在形式的不
同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立地反映时代精神不同于传统文学。虽然现
在的网络文学还处于“卡拉OK文学”的供人们消遣娱
乐状态,但是随着网络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提高,网
络文学终会以一种新生文学的姿态成熟起来,成为一
种独特的文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也悄然
• 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与90 年代的文化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90年代之前的 女性成长小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承继关系,透过这些 女生成长小说的历史运演,不仅能够离析出时代变迁 中女性成长所面临的真实的性别际遇,还可以在价值 反思的基础上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 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男女两性主体性平 等,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 批评中,远没有成为共识,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
• 80年代优秀女作家有:张洁,张辛欣,宗璞,张抗抗等.主要 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我在哪错过了你?》 《在同一地平线上》《三生石》《北极光》《夏》等 90年代的女性文学从公共生活中抽出身来,开始了女性私人 化写作,主要作家有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主要作品有 《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子弹穿过苹 果》《迷幻花园》《双鱼星座》《私奔者》《我的情人 们》。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祖母 绿》《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无字》,张洁的文学风格变得烦躁焦灼,尖酸刻薄, 嗜好讽世讽俗,主要作品有《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 《上火》 林白主要作品有《致命的飞翔》《回廊之命》《一个人的战争》 《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是代表作。 王安忆《小鲍庄》, 陈染主要作品有《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另一只耳朵 的敲击声》《秃头女走不出来的九月》《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 守望》《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
• 三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界渐趋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作家 的个性与自由应是文学首先注重的目标,“新生代”这个概念实际是一 种简单化的偷懒的命名方式,它延续的是中国文学界根深蒂固的集体主 义命名惯性,实际上是以对年轻作家个性的遮蔽为代价换取自身话语的 合法性;四是批评界这些年来对“新生代”这个概念符号化的使用,实 际上证明了批评界对新生代作家个体阐释能力的缺乏,它某种程度上是 多年来中国批评界务虚不务实以及热衷命名的不良倾向的一种体现。
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 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 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 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
• 新生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1、它把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中许多被压抑、被省略、被遮蔽、被牺牲的叙事因素重新开发、
呈现出来,使得现代性叙事更丰满完整,使得中国文学在处理国家民族现代性、人的现代性 与文化现代性的关系时具有了更从容理性的模式。新生代小说从审美现代性层面上对于历史 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就不再仅是道德理想主义式的理念说教,而是更为人性化 与生活化。新生代小说所呈现的新的审美经验、艺术经验和“现实模式”,不再是前期先锋 小说那种靠阅读或想象而来的与历史现代性完全割裂的“审美现代性”,而是从历史现代性 中孕育又超越历史现代性的,充分展示了生活的“可能性”和艺术的“可能性”的与历史现 代性水乳交融的审美现代性。
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 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 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 时都要消逝般。
• 女性私人化写作
• 创作主体立足独特的性别文化立场, 回避主流话语,以女性生存为母题,书写 女性私人生活经验和边缘性生命体验,彰 显女性意识,用一种纤巧细腻笔触展示女 性自我心灵真实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写作, 是女性作家为解构传统文学中的宏大主题、 宏大叙事而建立的一种极端化的性别书写 方式。独特点在于:女性作家刻意逃到社 会边缘,相对于以往主流叙事具有私人性、 身体性,是一种让身体在小说中出场的写 作姿态。
3、新生代小说对文学的“自由”与“个人”品格的追求,既切合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又是 对于中国文学痼疾的某种矫正。新生代小说建构的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个 人欲望的尊重,对个人伦理的强调,都是新生代小说个人化风格的基础。从个人视角出发, 他们对于世界“自由”而无所顾忌的表达,对于私人空间的迷恋,对于公共领域的漠视,对 于集体禁忌、意识形态禁忌、文化禁忌、道德伦理禁忌的打破,都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 学的“自由”性格,而这种性格是中国文学在集体主义时代、意识形态时代和文化一统化时 代所难以想象的,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性的诞生。
第十三章 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及网络小说
• 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以及西 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和五四以来女性文学写,作传 统的历史积累,使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呈现一种“爆 发式”的繁荣景观。这其中,女性成长小说是最引人 注目的题材类型之一。
• 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涉及 问题“广”、表达形式“新”、主旨意蕴“深”。
2、新生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新生代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在叙事艺术领 域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新生代小说的叙事是一种具有高度现代性的叙事,这种叙事融 合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叙事艺术的成果,又克服了80年代先锋小说对西方叙事技术表演 性的生硬“复制”所带来的局限。他们的文本远离极端呈现出更为健康的形态,不仅“技术” 的欧化痕迹消退, 不再晦涩难懂,而且叙事已经完全“中国化”、本土化和个人化了。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新生代作家的艺术智慧与艺术自信,他们已经有能力把现代性的叙述 建构在返朴归真的叙事形态上,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叙事的回归,而是一个否定之否 定的过程,是一个东、西方叙事有血有肉的融合过程。新生代作家由此显示了其风格的成熟, 显示了艺术“可能性”和“个人性”的统一。
兴起。虽然这几年网络文学在自发和无序的状况下生
长,但是它仍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网络文化
的“布道者”。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它的理论
阐述却一直处于缺席状态。尤其在中国大陆,学者们
不知是缺乏对它的了解,还是不屑与之为伍,总之对
有关网络文学的理论探讨是乏人光顾。特别是对网络
文学的定义没有明确统一的概括。
新生代小说
• 从“新生代”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很多人就质疑其合法性。这种质疑 包含下述几个方面的内涵:
• 一是“新生代”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与空洞性,“新”与“旧” 是相对的,在文学的领地里,“新”与“旧”的区分尤其没有意义;
• 二是从“代”的角度来谈论文学也是非常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说法,更何 况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这个所谓的“新生代”实际上包括了50年代生、 60年代生、70年代生、80年代生的不同类型的作家,因此,从“代”的 角度总结的“新生代”的特征其实是根本不可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