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收支(广义):根据IMF的解释,一国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所发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关于国际收支概念的几点解释:(一)国际收支记录对外往来的内容:居民和非居民:对外往来的内容即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二)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记录:IMF所给出的国际收支概念包含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是以交易为基础。
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正是这一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IMF将经济交易分为四类:1、交换: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2、转移: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但是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3、移居: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的行为。
4、其他依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直接投资收益的再投资。
(三)流量的概念(四)事后的概念: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概念,定义中的一定时期一般是指过去的一个会计年度,所以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的会计报表。
(一)经常账户(1)货物(Goods):商品贸易或有形贸易。
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小麦,向欧洲出口纺织品等。
IMF规定:进出口均采用FOB价格,以CIF成交的将I与F另列入服务与收入。
(2)服务贸易(Services):即劳务进出口,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咨询、广告等商业服务等等。
又称为无形贸易。
(3)收入(Income):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两类。
中国人在国外获得的工资,奖金,股票红利,债券利息等作为收益项目贷方,外国人在中国获得工资、奖金、红利、利息等作为收益项目借方。
(4)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包括各级政府转移和其他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和金融帐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1、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和非金融性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1)资本转移包括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债务。
(2)非生产资产是指货物与服务的生产所必需的,但不是生产创造出来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和地下资产。
(3)非金融性资产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2、金融账户,包括了引起一个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
包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投资”与“储备资产”四类项目。
(1)直接投资:投资者在国外开设企业或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的股票并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国际收支手册10%)(2)证券投资:指本国居民对外国债券和不包括在直接投资内的股票和外国居民对本国债券和股票的购买和售卖。
(3)其他投资:以上未包括的所有投资,主要指货币当局、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部门的投资。
(4)储备资产: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包括货币黄金、SDR、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技术性调整——错误和遗漏1.由于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有的数据甚至还来自于估算,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有些数据须保密,不宜公开),平衡表实际上就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净的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
2.基于会计上的需要,一般就人为设置一个项目,以抵消上述统计偏差,即“净错误和遗漏”(Net Errors and missions)科目。
3.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净错误和遗漏这一项则放在贷方;反之,如果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净错误和遗漏这一项则放在借方。
第二章判别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标志:自主性交易: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地(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
所谓国际收支差额,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
当这一差额为零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 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1、货币价格机制——物价机制(固定汇率下)2、货币价格机制——汇率机制(浮动汇率下)3、收入机制: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外流增加,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下降进口相对昂贵,出口相对便宜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 贸易收支改善对外国金融资产需求下降4、利率机制: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影响,调节 原因: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分为以下六种1.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
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5.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6.预期性不平衡:预期因素从食物流量和金融流量两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 调节:(一)支出增减政策含义: 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
旨在通过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于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可分成两种:支出增加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支出减少政策如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存量减少利率上升对本国金融资产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需求相对下降资金外流减少,资金内流增加 资本与金融帐户改善总需求贸易收支改善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1、财政政策:逆差→财政紧缩→税率↑→需求↓→进口↓↘支出↓↗2、货币政策:逆差→货币紧缩→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进口↓↘公开市场出售证券↑↗(二)支出转移政策1、含义: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
2、包括:主要是通过改变支出的流向,鼓励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由国外转向国内的汇率政策、补贴政策、关税政策和直接管制。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供给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
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制度创新政策等,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社会产品的供给能力。
供给政策的特点是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效果。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融资政策1、必要性:采取一定的调节措施能平衡国际收支,但由此可能产生经济增长减慢、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通货膨胀、贸易条件恶化等副作用。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国际收支逆差不很严重时,就可采取融资措施。
2、融资政策(finance):是指以筹措资金的方式来填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缺口。
包括两个方面:内部融资(Internal Finance),即当一国持有充足的官方储备时,可直接用官方储备,或动员和集中国内居民持有的外汇来满足对外支付的需要;外部融资(External Finance),即通过从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或国际金融市场融通资金,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搭配与矛盾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状况I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II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I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IV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第一与第四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第二与第三种情况意味着内外均衡之间是一致的。
米德冲突仅仅揭示了内外均衡冲突的冰山的一角。
因为无论是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浮动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是始终存在的。
丁伯根原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为达到N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2、局限性:(1)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2)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
J型曲线效应P49:贬值在短期内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
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呈字母J形。
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形成J曲线效应的原因1、认识上的时滞;2、决策上的时滞;3、行动上的时滞;4、生产上的时滞;5、取代上的时滞;马歇尔---勒纳条件1、假定前提:供给弹性无穷大。
2、内容:P49贬值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会得到改善。
(否则贬值是徒劳的)3、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充分必要条件:弹性大于1,等于和小于1都不能改善贸易收支。
第三章外汇的概念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一)动态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交易行为,是以国际结算工具来了结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经营活动。
(二)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汇的种类(一)可否自由兑换自由外汇:可兑换货币记帐外汇:清算外汇(二)来源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三)交割日期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四)管理对象居民外汇、非居民外汇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或者说,它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
也称汇价、外汇行市、外汇牌价或外汇兑换率。
汇率的种类(一)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二)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四)单一汇率与复汇率(五)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六)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七)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八)官方汇率、市场汇率(九)开盘汇率、收盘汇率(十)同业汇率、商人汇率(十一)贸易汇率、金融汇率外汇的基本属性自由兑换性: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普遍接受性: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可偿性: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理论汇率的决定(一)汇率决定的基础:1、金属货币具有价值2、纸币代表价值(二)汇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决定:1、金本位时期(固定汇率)金本位货币流通的特点币值通过金属货币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确定(即含金量)2、纸币具有法定含金量时期(固定汇率)汇率的决定:金平价(公式与铸币平价相同)3、纸币不具有法定含金量时期(浮动汇率)(三)市场汇率的形成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国际收支(顺差、逆差)2、货币流通(通胀、通缩)3、经济状况(增长、衰退)4、资本流动(流出、流入)5、财政收支(盈余、赤字)6、外汇储备(增加、减少)(二)政策因素1、利率政策2、汇率政策3、外汇干预政策4、宏观经济政策(三)其他因素1、政治因素2、心理因素3、投机因素4、其他因素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一)汇率变动对一国涉外经济的影响1、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对劳务收支的影响3、对资本流动的影响4、对外汇储备的影响5、对资源配置的影响6、对国际债务的影响(二)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1、对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2、对物价和通胀的影响3、对利率的影响4、对市场的影响5、对资源配置的影响6、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三)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1、货币的地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