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
--谐音与语义双关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语言、文化等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新奇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如2010 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本文从谐音与语义双关的角度来分析它。
关键词:神马浮云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一.“神马”、“浮云”本义及出处
“神马”指马之特异美善,非凡马可比者。
语本《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以精神为马,比喻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浮云”的基本解释:漂浮在空中的云彩。
但是在古代的一些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又出现了它的引申义,如《西京杂记》卷二:“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这里的“浮云”值得则是一匹骏马。
又如“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楚辞·九辩》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书·萧大圜传》二.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广泛应用
来源:“神马都是浮云”这一网络词语的流行,源于红极一时的“小月月”事件。
2010年国庆期间,天涯社区一则《感谢
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红遍网络,“小月月”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一周内吸引了4000万次点击,9.8万余条跟帖。
“小月月”的横空出世,让数万网民坐等更新,一句“看过小月月,神马都是浮云”的评论,被很多网友复制引用,在论坛里盖楼回帖。
“神马都是浮云”也因此成为了网络热词。
2010 年12 月8 日《南方都市报》:“神马都是浮云最给力
…”等网络流行语投票中,“神马都是浮云”拥有超高的人气‘使用率’高达66.7%。
这一流行语也被许多娱乐节目引用,如快乐大本营2011年新节目的名称叫做“神马大来宾”。
人民日报2011 年1 月11 日14 版文章:《在信息碎片化
时代“创新知识”》吴佶、陈维一文介绍互联网上的新词锐词时提到“神马都是浮云”,这是该词第一次被中央党报所引用。
又在门户网站和广大媒体报刊中大量使用,如:《神马世界杯,那是浮云》(网易新闻,2010-10-19);《网络事件带出网络流行词:“神马都是浮云”》(新华网,2010-11-18);《公考遭私权绑架“神马”都成了“浮云”》(四川在线,2010-12-27);《神马都是浮云》(《新华每日电讯》2010-10-15);《“这是神马校服”?各国校服大比拼》(《羊城晚报》2010-11-13);《“瓷
器爱国主义”神马的都只是浮云》(《华西都市报》2010-11-19);三.“神马都是浮云”的谐音及语义泛化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里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它包括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双关,为汉语中的谐音提供了足够的语料,谐音可以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日常语言中往往有调侃诙谐的功能。
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功能多为“活跃书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常见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而谐音是最常见的一种。
常见的谐音形式有:1.普通话词语谐音:在普通话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谐音表示。
如:果酱-过奖,筒子-同志,稀饭-喜欢。
2.方言词语谐音:所谐音的字在方言中的读音相近或相同。
这种谐音是利用某些词语的方言发音形成的。
如:银-人(谐东北方言的字音),偶-我(谐台湾普通话的读音)。
3.合音谐音:用以谐音的字、词在连读时发生合音而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这样子(zhè yàng zǐ)-酱紫(jiàng zǐ)。
4.英语词语谐音:用汉字谐音发音相近的英语单词。
如:fans-粉丝,email-伊妹儿,sofa-沙发。
5.数字谐音:用谐音的数字表示发音相近或相同的汉字词语。
这种谐音类似于数字解码,表面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但是通过读音却可以发现其意思。
如:54-无视,9494-就是就是,7878-去吧去吧。
“神马”就是“什么”的谐音,属于第一种形式。
源于网友们在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sm”来代替,又因为打字飞快,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一个“神马”来。
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
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
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在流行语中语义泛化表现得特别集中,而且速度也快。
“浮云”本是天空中漂浮着的云彩,但是后来的含义大概有以下3种:1.比喻某些看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也可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
2.比喻不把某些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东西放在眼里,此时多用来指不在意的事物。
3.比喻把那些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故作无视,本质却是不愿意直接面对。
由此本文认为“浮云”一词的词义在其本身的历时性发展中语义发生了扩大,由原来的仅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扩大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它表达了人们超脱的思想,如《淡定!“神马”都是浮云》的体育时评(网易新闻,2010-11-16),对游泳名将张琳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仅列第四名,对其评论“要淡定!因为‘神马’都是浮云。
高手之间,实力相近,比的是心态。
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论胜败,都是英雄。
”
表达抱怨的情绪,在凤凰网新闻刊载的一篇名为《大学期末
考试神马都是浮云》的评论,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满和抱怨。
或者是感慨的语气,在网络上出现雷人的事件或重大新闻后,网民们常常用“神马”“浮云”来表达惊讶、无奈的情绪。
四.对网络语言流行原因及规范性
1、个体求新求异和叛逆的社会心理
仲宁先生(2006)曾说,“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审美取向上,传统的、崇高的、理性的心态正在被现代的、世俗的、感性的观念所代替。
大众的世俗趣味渐渐占主导地位。
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为主要追求,表现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浓厚的特殊意味,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神马都是浮云”正反映了这种求新求异和叛逆的社会心里,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它如一种被压抑心里的释放,掺杂着些许无奈、些许嘲讽、些许戏谑。
“神马都是浮云”还透着些许超然和豁达,静观万物,把一切看成过眼云烟,去领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这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宣泄压力的方式。
2.社会的普遍接受性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事物的更新和传播。
同时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变化相应的能够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正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原有的旧的词汇不足以表达变化的社会,于是人们创造出新词来弥补,以便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变化的社会。
另外网
络的开放性以及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宣传使网络新潮文化以光速传播。
3、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及传播,很多语言专家学者担心其流行势必影响祖国语言文化系统。
虽然网络流行语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生存空间,但它毕竟不适合用于书面写作及语言教学。
不过它仅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流行,在生活中我们对其可以抱着宽容、多元的态度去接受,但仍期望网络流行语本着词汇规范的一般原则,即普遍性、明确性、必要性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取舍。
五.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运用谐音及语义泛化的分析方法,深刻说明了“神马”、“浮云”以及合起来的整体含义,剖析了此流行语出现的深层原因。
语言就像一条流动不居的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造与更新,流行语就是那些最能体现社会与时代焦点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文化标签,认清了网络流行语产生与传播的深层原因,也将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和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黄柏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杜晓文.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冬梅,网络谐音流行词语义探析——以“神马”为例[J],语言新观察,2011.
4.张琪,解读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J],社科纵横,2012 年3 月总第27 卷.
5.《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5月修订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