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收音机的电路原理

收音机的电路原理

一、收音机的电路原理
将所要收听的电台在调频电路里调好以后,经过电路本身的作用,就变成另外一个预先确定好的频率,然后在进行放大和检波。

调谐回路的输出,进入混频级的是高频调制信号,即载波与其携带的的音频信号。

经过混频,输出载波的波形变得稀疏且频率降低了,但音频信号的形状没有变。

通常将这个过程叫变频。

变频仅仅是载波频率变低了,并且无论输入信号频率如何变化,最终频率都变为465KHZ,而音频信号没变。

混频器输出的携音频包络的中频信号由中频放大电路进行一级二级中频放大,从而使得到达二极管检波器的中频信号振幅足够大。

二极管将中频信号振幅的包络检波出来,这个包络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音频线号。

音频信号最后交给低放级放大到我们需要的电平强度,然后推动扬声器发出足够的音量。

HX108-2型7管半导体收音机频率范围:525~1605KHZ;输出功率:100mW(最大);扬声器:φ57mm,8Ω;电源:5号电池二节。

由图知,整机中含7只三极管,因此称为7管收音机。

其中,三极管V1为变频管,V2、V3为中放管,V4为检波管,V5为低频前置放大管,V6、V7为低频功放管。

天线回路选出所需电台信号,经变压器B1耦合到变频管V1基极。

与此同时,由变频管V1、振荡线圈B2、双联同轴可变电容C1B等元器件组成的共基调射型变压器反馈式本机振荡器,其本振信号经电容C3注入到变频管V1发射极。

电台信号与本振信号在变频管V1中进行混频,混频后,V1管集电极电流中将含有一系列组合频率分量,其中包含本振信号与电台信号的差频(465KHZ)分量,经过中周B3(内含谐振电容),选出所需中频(465KHZ)分量,并耦合到中放管V2基极。

图中电阻R3是用来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性的,二极管VD3是用以限制混频后中频信号振幅(即二次AGC)。

中放由V2、V3等元器件组成的两级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通过两级中放将混频后所获得的中频信号放大后,送入下一级检波器。

检波器由三极管V4(相当
于二极管)等元件组成的大信号包络检波器。

检波器将放大的中频调幅信号还原为所需音频信号,经耦合电容C10送入后级低频放大器进行放大。

检波过程中,除产生所需音频信号之外,还产生反映输入信号强弱的直流分量,由检波电容之一C7两端取出后,经R8、C4组成的低通滤波器滤波后,作为AGC电压加到中放管V2基极,实现反向AGC。

即当输入信号增强时,AGC电压降低,中放管V2的基极偏置电压降低,工作电流IE将减小,中放增益随之降低,从而使得检波器输出的电平能够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低放部分由前置放大器和低频功率放大器组成。

由V5组成的变压器耦合式前置放大器将检波器输出的音频信号放大后,经输入变压器B6送入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

功率放大器由V6、V7等元器件组成,它们组成了变压器耦合式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将音频信号功率放大到足够大后,经输出变压器B7耦合去推动扬声器发声。

其中R11、VD4用来给功放管V6、V7提供合适偏置电压,消除交越失真。

四总结与体会
通过本次电子工艺实习——组装、焊机、调试HX108-2七管半导体收音机教学内容后,我有了一下几点收获:(1)大体上对收音机的安装、焊接、调试及生产过程初步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会了利用工艺文件独立进行整机的焊接和调试,并达到产品的质量要求;(3)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焊接技术与简单电路元器件的识别、装配,并对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有了一定的检测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及方法,为今后对复杂电路的分析奠定基础;(5)熟悉了电子电路安装、焊接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初步掌握了焊接技术并且能正确的安装、焊接一台正规的收音机,并能对其进行相关的调试;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技巧和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电阻阻值的识别,我们要了解电阻上各条彩色线的含义,电阻上第一、二条线都代表数字,第三条线代表0的个数,第四条线代表误差。

电容分为片电容和电解电容,电解电容长导线的为正极,短导线的为负极,对于片电容的识别,要了解它身上数字的含义:第1、2位数字代表电容值,第3位代表0的个数。

片电容不分正负极。

对于三极管,要分清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用之前用万用表测一下是否正常,并与焊接前计算的三极管电压进行比对,并记录下来,对于二极管,我们要分清其正负极。

红色的那头为正极,黑色的那头为负极。

虽然在实习中会遇到难题,但是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使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我想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我就能够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增进专业知识的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