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6-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

26-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1.布局流程(1)ICU整体布局流程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分为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ICU内至少配置1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3)ICU每个床单元面积不得少于15㎡,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18㎡。

(4)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风,医疗区域内温湿度应维持在22.5℃~25.5℃,相对湿度(RH)应维持在30%~60%。

并有记录。

(6)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人间病房应至少1套。

采用脚踏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2.感染监测与报告(1)成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核心的感染监测小组并设质控员,质控员经培训后上岗。

(2)应每季度监控ICU的各种感染因素,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

及时了解监测结果,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与措施,并对实施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3)建立各种监测登记本,并保存所有监测记录,监测内容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ICU患者日志、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多重耐药菌及药敏试验监测、院内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

(4)应制定院内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短期内同种病原体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

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同源性分析等,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5)ICU可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标人群进行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对患者实施相应措施。

3.工作人员管理(1)ICU应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除应掌握重症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还应熟练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

(2)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①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

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患者、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如操作时工作衣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应时更换。

②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H1N1甲流感等病人时,应戴N95口罩。

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③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④工作帽: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⑤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

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并洗手,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工作人员手部有伤口、给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⑥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环境及使用的过物品后。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先洗手,再手消毒。

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⑦患有呼吸道疾病、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

⑨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4.病人管理(1)应将感染、疑似感染病人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并有醒目的标识。

建议分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4)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

5.探视者管理(1)明示ICU探视时间,限制探视人数。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隔离病人,建议穿探视专用的清洁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

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谢绝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严禁接触其他患者周围物体表面。

(5)探视者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谢绝进入ICU探视。

(6)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探视者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6.器械相关感染管理(1)留置中央导管①严格掌握留置导管指征,选择最佳置管位置。

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若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超过6天,应使用PICC替代外周导管。

条件允许是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操作。

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②最大无菌屏障。

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戴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手术衣或隔离衣。

遮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③手卫生。

严格掌握手卫生指征,并正确执行手卫生。

④严格皮肤消毒。

选用碘伏进行皮肤消毒,应在消毒剂完全干燥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⑤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⑥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同时对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和静脉血微生物检测,但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不推荐定期对穿点涂抹送微生物监测,如有必要须有相应的记录与分析。

(2)留置导尿管①严格掌握留置导管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②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③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手卫生指征,并正确执行手卫生。

选择型号大小,材质适宜的导尿管,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

④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眺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不主张频繁更换导尿管。

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安装说明书更换。

同时更换集尿袋。

⑤保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如密闭性破坏、尿管脱开或出现渗漏时,应消毒导尿管-集尿袋连接处并更换集尿系统。

⑥恰当安全固定导尿管,避免移动或尿道牵拉。

保持导尿管和收集管不缠绕。

⑦每日清洁尿道口及会阴部,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尿道口周围。

沐浴或擦浴时应避免导尿管浸在水中,不要将尿袋放在地板上。

⑧合理留取标本。

做微生物监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尿袋开口采集。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①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应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脱机拔管。

②抬高床头30°~45°。

无禁忌症时应持续抬高,患者不耐受或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可放平。

③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h~8h一次,包含牙齿、牙龈和舌面。

④插管及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手卫生指征,并正确执行手卫生。

⑤使用呼吸机铺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对气管插管者,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⑥呼吸机螺纹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顺频时应及时更换。

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24h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

⑦尽早停用镇静剂。

每日评估使用镇静剂的必要性,并尽早停用。

使用镇静剂者应每日唤醒并实施自主呼吸试验。

避免使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剂。

⑧使用气囊上方带分泌物吸引管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应保持不低于20~25cmH2O。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紧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

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

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7.物品管理(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至少1次。

耐高热的零部件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耐高热的物品如某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集中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呼吸机内部管路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及传染病患者,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灭菌或抛弃。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电话按键、电脑屏幕、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先立即去除污染物,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枕芯、被褥床单位定期用臭氧机消毒。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

(6)—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①一次性医疗器械应一次性使用。

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②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④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应按医疗废物要求管理。

8.环境管理(1)空气: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

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通风效果不佳时,可使用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并定期维保。

负压隔离病房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允许出现霉斑。

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先立即去除污染物,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