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执教者贺亚龙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容的。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三、目标预设: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
即:诵读、感悟、积累。
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
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
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
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
大概用时3分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
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
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
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
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
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
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
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最后,达到熟能成诵。
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
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执教者贺亚龙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草真青啊!)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2)理解“相媚好“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农村,一住就是18年。
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