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概论 绪论

新闻学概论 绪论


• 3.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是相对的和 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 新闻自由所应受到的限制: • a既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也不能妨 碍他人的自由表达的意志; • b新闻传播者在行使新闻自由时不能侵害正 当、合法的权益,必须服从于某种秩序。 • 因此,在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里,新闻自由 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既对新闻自由予以保 护,又对新闻自由加以限制。
• 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会, 蔡元培聘他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当时《京报》刚刚创立,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一 直坚持去上每周二小时的课。 • 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 半年证书的有32人。我们今天再去看看这份名单, 不禁感慨万端。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最早的领 袖级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 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 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都从事 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由此可见其影 响的深远。
• 正确理解新闻自由 • 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和发展,集中反映了资 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为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 • 新闻自由是历史的产物,是指人们在一定条 件下作出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它是作为 人的政治权利的一种表现,只有放到一定的 经济基础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去考察, 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徐宝璜(1894年5月24日——1930年6月1 日),中国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字伯轩, 江西九江人。1912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 官费留美,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新闻学。
1918年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推 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 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 并代蔡元培负责处理日常事 务,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 基本知识。
新闻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 新闻学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第四节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新闻学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 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 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经营打下基 础。
徐宝璜坚持,一个新闻人首先必须 是一个合格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看 来,只有当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自由 主义所要求的公共化和独立性职业 品格,才能保证报纸真正具有公共 化和教育家,在我国 新闻史和新闻学史上享有盛誉,被称为“新闻界的开 山 祖”。他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新闻学课程,第一个 参与创办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个出版新闻专著。其 新闻思想囊括了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及新闻事业的经 营等全部内容,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还有着很大 的启蒙意义上的巨大影响。
戈公振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 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 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 。
1920年他开创了《图画时报》,揭开中国画报史上崭 新一页。在此期间他编译了《新闻学撮要》,写出来 《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我国新闻史,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泛论新闻学,开创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闻 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 文献。戈公振对我国新闻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 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中国报学史》 分六章,二十八 万五千字。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研 究中国报业发展史的专著,新闻史 研究的奠基之作,首版于1927年 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 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 起源于欧洲,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 自由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 由 1. 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 三、出版自由:即报纸的出版与发行不受限 制亦不被事先检查,否则,就是破坏了这项 自由。 • 四、表达自由:即每个公民都有思想、言论 自由,有权通过新闻媒介自由发表对时政的 评论,对政府部门及官员的批评。
• 四点标准,其重点在于新闻传播媒介结构传递新闻 的自由,这样做也许有其充足理由,因为新闻自由 是出版与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 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 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 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 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 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 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 派记者。两年间,他为《申报》 写了200篇22万字的《北京特别 通讯》。他的文章真实、生动, 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 一针见血,有其独到之处,因此 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
• 在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的时候,邵 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 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 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 右准时发稿。对此,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 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国人自办通讯社, 起源于北京,即民国5年7月(应为8月), 邵振清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将 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 端。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 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为宗旨,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 任会长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振青,浙 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 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 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 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 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 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 快笔如刀”等。1899年他只有14 岁就考中秀才。 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 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 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五四运 动实际发起人
1930年,他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并担任主编。 这时,他的新闻研究从中国的新闻史扩大到世界的 新闻事业。撰写出《世界报业考察记》,这本书曾 叫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这本书的 手稿及排印件毁于一二八淞沪 战争的炮火。
“九· 一八”、“一· 二八”以 后,国难日重,抗日救亡运动 兴起,当时,邹韬奋、杜重远、 李公朴、毕云程等人筹办《生 活日报》,约请他参加,后因 国民党百般阻挠,报纸终未办 成。从这时起,他积极参加抗 日救亡运动。
“新闻自由”口号的起源及发展
• “新闻自由”最早与“出版自由”概念互 通。因为报纸自由出版,无疑是属于出版 自由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随着电子新 闻的兴起,“出版自由”概念日渐困窘, 它无法包纳“新闻自由”中所应有的许多 内容。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 闻自由”这一术语遂普遍被采用。
• “出版自由”是英国17世纪伟大诗人、政治 家约翰· 弥尔顿,在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 自由》一书。 • 书中,他首先举起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 版自由的大旗,对专制主义的书报检查进行 了强烈的谴责。 • 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 程”的思想。
• 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 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 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张作霖 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要枪毙邵飘萍。 • 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 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 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 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 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 括毛泽东、邓中夏。
• 1.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政治权利的表现,不能 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它是具体的,而不是 抽象的。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性质的新闻自由。在有阶级存在社会里,所 谓的“全民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 不可能的。 • 2. 新闻自由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其具体的 性质和内容必然随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 发展。不存在超越历史条件的绝对的和抽象 的新闻自由。
• 4. 新闻自由是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 的,因此它不仅由新闻传播者享有,而且 也应由新闻接收者享有,即传收双方共享 新闻自由。因此,传播者应该真实地传播 新闻,否者传播者不仅失职,而且也是剥 夺了受众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
3. “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 对事实的信念
• 关于新闻自由
• 要求新闻自由似乎是全世界的共识。然而, 给谁自由,不是纯粹个人的或抽象的问题, 而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密切关联 的。
• 新闻自由概念的一般解释。 • 1851年,国际新闻学会曾提出新闻自由的 标准: • 一、自由采访:即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具 有采访、了解、调查并发掘新闻事实的权 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或组织及个人应 给予便利,而不应进行阻挠。 • 二、传播自由:即新闻事件不论发生在何 地,记者采得后必须传送到所属的新闻机 构,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侵犯新闻自 由。
遗著有《新闻学》一书。《新闻学》经四次修改于 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全书共 十四章,六万字左右。主要从新闻学定义,到报纸工 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 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著名新闻学家邵 飘萍在当时《京报》上评价为:“无此书,人且不知 新闻为学,新闻要学。”
戈公振(1890年11月27日-1935年10月22日), 原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江苏东台人,清光绪十 六年(1890) “世代书香”之家,幼年聪慧,好学 上进。 新闻记者、新 闻学者。 有诗云:东台戈公振,记者器轩昂。首撰报 学史,著书领拓荒。抗战将爆发,归国斗东洋。这是 身为爱国记者戈公振的生平写照。
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 《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 《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 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 判军阀政府。1916年7月, 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 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 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 立办报生涯。后又与蔡元培一 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 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 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