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案2012-02-21 17:57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对教育的作用,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过程与方法】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完成预习自测;了解作者观点。

2、探究合作: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预习自测】一、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数()罟()不入wū()池(3)涂()有饿piǎo()(4)鸡豚()狗彘()之畜()(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8)申之以孝tì()之义二、一词多义 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3.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兵非我也,兵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教学步骤】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让学生自己介绍孟子(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读课文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3、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4、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三、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食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2)()(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3.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4.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树之以桑②请以战喻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二、迁移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2006 湖北卷)涉务①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

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 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 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 ,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 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 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A. 品藻古今,若指导诸掌;出则车舆,入则扶侍B.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C. 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D. 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4分)(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4分)(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2分)【参考答案】【预习自测答案】一、字音字形(1)yâ(2)cùgǔ洿(3)tú,同“途”莩(4)tún zhìxù(5)wú,同“毋”(6)xiáng(7)bān,同“斑”(8)悌二、一词多义1.数数目、数量;几、若干;命运;shuò 屡次;cù 密、细密;shǔ计算2.直与“曲”相对,不弯曲;仅、只;价值;径直、直接;3.发发射;征发、派遣;打开;花开;出发;发出;发出、抒发4.兵兵器;战争;军队;士兵5.胜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翻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翻译: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翻译: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研读课文答案】1、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因为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国君多做了很多事情,对国事相当“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2、“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措施效果结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斧斤以时林木不可胜用五亩……树之以桑衣帛(五十)鸡豚……无失其时食肉(七十)不王者,为之有也---王道之成百亩……勿夺其时无饥(黎民)谨…….申之以孝悌不负戴(颁白者)小结: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