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唱大戏》教学目标:1.学会感受和演唱戏曲歌曲,丰富情感体验,保持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2.参与聆听、感受、模唱等音乐活动,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掌握豫剧唱腔的特点。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感受歌曲所具有的豫剧唱腔特点。
2.表现歌曲的豫剧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歌曲《看大戏》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唱腔特点的创作歌曲。
歌曲的音调吸收了流传于河南的主要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腔风格,旋律进行中﹟4的运用、大跳音程以及语言与旋律的紧密结合给歌曲增加了浓浓的豫剧风格特点。
韵律十足的念白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
教学流程1.激情导入。
⑴学生随着京剧《急急风》音乐,圆场步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是听到了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走进教室的?学生自由回答。
⑵出示课题《看大戏》师:通过四年级戏曲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有没有同学看过戏曲的演出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看大戏》。
⑶播放歌曲《看大戏》音频师: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是“看大戏”?学生: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
师:在农村通常把看戏曲表演叫做“看大戏”。
⑷再次播放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看大戏》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京剧《急急风》音乐,圆场步走进教室。
用已学知识---京剧给学生创设好的音乐情境,导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根据戏曲创作的歌曲《唱大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歌曲。
⑴教师演唱歌曲旋律。
⑵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着琴声轻声学唱《看大戏》曲谱。
在学教唱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注意有﹟4和大跳音程的地方,指导学生正确地唱谱。
⑶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着琴声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谱。
⑷学唱歌词。
学生跟随教师的伴奏轻声模唱第一段歌词,速度由慢变快。
⑸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演唱歌曲第二段曲谱及歌词,在结束句进行提示。
(6)教师播放《看大戏》音乐,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7) 欣赏歌曲《看大戏》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唱会歌曲。
通过老师范唱、学生跟唱先唱好歌谱,随后再加入歌词演唱。
3.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1)教师请学生看曲谱,分析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即:请学生从歌曲旋律进行中,发现有什么变化音,音程进行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歌曲的旋律,逐句进行分析,找出以下五个特点。
之一:找出﹟4的运用;之二:六度、七度大跳音程;之三:运用较多的“5、2”是骨干音;之四:第一段歌词最后一句及歌曲结束句一字多音的旋律进行等等。
(3)教师带学生着重演唱这些句子,并认真体会。
(4)聆听《看大戏》音乐,辨别戏曲的风格特点。
师:播放三个唱段,要求学生比较分析,找出歌曲和其中哪个唱段的风格特点比较相似?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旋律(音程、旋律等)特点,用演唱的方式进行体会。
4.分辨戏曲唱段、体会唱腔特点。
(1)教师播放三种不同剧种的表演片断,学生分辨。
①京剧《白蛇传》视频。
②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
③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
师生共同讨论,歌曲《看大戏》听辨与老师刚才播放的哪一种戏曲唱段的风格比较相似?(听辨选择)这三个唱段中,由于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中,旋律进行中﹟4使用比较多,﹟4 、5的进行也很有特点,音程的跳进以及5、2的运用等方面,与歌曲《看大戏》有许多相似之处。
(教师可设计几个包括2、﹟4 、5音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模唱,感受音程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教师作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及演唱者常香玉简介。
(2)再次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表演,加深豫剧唱腔风格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三段戏曲让学生辨别出《唱大戏》的唱腔与听到的哪一段相似?用演唱和聆听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体会和认识。
5.拓展与延伸。
(1)教师分别用河南话教会学生说“看呀看大戏,听呀听大戏”“听呀听大戏,演呀演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要求学生用河南话演唱这些乐句。
深入体会河南方言与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2)演唱歌曲,初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
要求:用已经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进行演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演唱当中,努力表现歌曲的特点。
【设计意图】模仿地方语言,更好的体会和表现歌曲风格。
深入体会河南方言与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初步掌握豫剧唱腔的特点。
6.集体表演。
(1)设计“念白”。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之前还有一段念白,如果要更好地体现歌曲所具有的豫剧风格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段念白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歌曲旋律与语言音调结合紧密,这段念白怎么才能反映出河南的特点呢?──用河南方言。
如果班上有河南同学,请河南同学为大家示范。
如果没有河南的同学,教师课前做好相应准备,为学生示范。
(2)进一步感受、体会歌曲所具有的豫剧风格特点,完整表现歌曲。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河南方言朗读念白、演唱歌曲。
学生演唱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除注意语言与旋律结合的特点外,在速度与力度上对歌曲演唱进行设计。
如“爸爸妈妈爱迷戏”这里是典型的戏曲“拖腔”,“爱呀爱迷戏”旋律的进行,近似戏曲中的“甩腔”,演唱时可以在这里设计力度及速度的变化。
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包括念白)。
教师播放《看大戏》伴奏,学生完整演唱、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加上“念白”,让学生综合表演的形式完整的表现歌曲,使课堂达到高潮。
在速度和力度上对歌曲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更主动的进行创造,更好的体会、表现歌曲。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戏曲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
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了“唱、念”。
课后,请同学们设计几个戏曲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下节课开始之前进行汇报。
学情分析本届五年级学生每班人数48人左右,七个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每班大约有25%--30%左右的学生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
其中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也不敢表现自己,因此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是首要的任务。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可多鼓励他们参与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此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效果分析:我认为这首戏歌对孩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孩子们的掌握还是令人比较满意。
一、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从而引出课题,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二、在歌曲教程的环节中注重引入乐理知识的结合,使学生更多的了解音乐知识。
三、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更多的戏曲种类,体会不同的唱腔风格,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妥帖:1、如孩子在学唱过程中声音很小,没有放开。
2、德育教育的语言引导少。
3、孩子的情绪调动没有发挥到极致。
《唱大戏》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曲调吸收了流传于我国河南地区的主要戏种——豫剧的唱腔。
歌曲开头带有韵律的念白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在音乐创作手法上吸收了戏曲的联曲体方式,在音乐中插入间奏,将两大句分开。
最后扩充了一句作为结束句。
整首作品豫剧风格鲜明,旋律流畅、活泼,表现了主人公一家人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评测练习为歌曲设计几个简单的戏曲动作,下节课汇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看大戏》教学反思《看大戏》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曲调吸收了流传于我国河南地区的主要戏种──豫剧的唱腔风格。
歌曲的开头,带有韵律的念白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旋律流畅、活泼。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聆听、感受、模唱的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
尤其是豫剧中的甩腔和拖腔,当我用夸张的声音甩起来的时候,深深的吸引了他们,我看到了孩子们那天真可爱的笑脸,随之他们也放开了,和我一起甩了起来,那眉眼,那笑容,真是发自内心的,突然感觉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唱出了豫剧的味道。
我放了三个不同戏种的表演片段,京剧《奶奶你听我说》、黄梅戏《谁了皇榜中状元》、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让他们感受不同戏种的唱腔风格。
通过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们体会豫剧唱腔粗犷、豪放的风格,感受豫剧唱腔的下坠和下滑,再让学生找出歌曲中哪句是典型的豫剧拖腔,还找一个河南同学用河南话读道白,效果很好。
最后在歌曲力度上稍加处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戏迷仿佛就在舞台上欢快风趣的演唱,那种情绪大家都感受到了。
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通过对《看大戏》唱歌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看大戏》不是传统剧目,而是采用豫剧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有粗浅的认识,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文化精粹的种子,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河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