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保護自然,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日益嚴重的汙染問題
•重金屬的汙染 1. 汞汙泥事件 2. 綠牡蠣(含銅量過高) 3. 鎘米(引起痛痛病) •不易分解的有機汙染物:多氯聯苯、戴 奧辛和有機氯
酸雨
• 酸鹼值在5.0以下 • 含有硫酸、硝酸等懸浮物著的雨水
1. 影響水域中生物與陸地植物 2. 土壤酸化,無機鹽類易遭雨水沖刷釋出 3. 對人體健康或建築物也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淡水資源匱乏
•二十一世紀淡水資源危機將繼能源危機 之後成為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
生物多樣性降低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1. 棲息地的破壞 2. 野生生物的過度利用 3. 環境汙染 4. 全球氣候變遷 5. 外來種的引進
第二節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資源過度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1. 臭氧層破洞 2. 全球溫室效應 3. 酸雨 4. 淡水資源匱乏 5. 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臭氧層的破壞
• 氟氯碳化物(chloroflurocarbons,簡稱 CFCs) • 臭氧層能吸收大部分波長短於310奈米的 紫外線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氣體:
1. 二氧化碳 2. 氟氯碳化物 3. 甲烷 4. 氮氧化物 5. 臭氧
•二氧化碳為最主要
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1. 化石燃料的燃燒 2. 森林的砍伐
全球暖化
•臺灣地區為例,平均溫度上升了1~1.4℃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 響應造林與護林計畫 2. 努力開發替代能源
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
1.CFCs被排出 2.CFCs上升至臭氧層 3.紫外線促使CFCs產生Cl
4.Cl破壞臭氧層(顏色變淺代表臭氧層變薄) 5.臭氧層之臭氧減少,更多紫外線入射 6.多量的紫外線對生物造成傷害
•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 1. 易破壞生物DNA造成基因突變 2. 微生物死亡,使浮游生物數量減少 3. 魚類或兩生類胚胎發育異常 4. 影響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