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报告及小论文

实习报告及小论文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院系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师范生
实习
学校
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
实习
班级
高二六班
原班主任张波波
原任课教师冯亚娜
一、个人实习总结
人生总有许多的第一次,而初为人师,对于师范生的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颇具诱惑的事情。
2012年9月19日,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来到长安区第五中学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生活。在这次实习中我被分到了高二六班,同时还担任改版的语文实习老师和实习班主任。在为期的三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不仅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实习老师的各种酸甜苦辣,也不断回忆当初我作为一名学生时的种种心情,在这实习的过程中,非常欣慰我的老师们都给予我很多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她让我学到了很多,更让我明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的真谛。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地成就,那么,究竟什么是课改,课改究竟改了些什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课改、表现、转变
关于课改,一直都只是停留于书面意义的理解,从未深入了解过。直到来到长安五中实习,我才真正的了解到课改的具体内涵是怎样的。
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总之,万事开头难,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唯有在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新课程的教材教法,用实践检验真理,以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而在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下,人文性与工具性变得同等重要。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既注重工具性又重视人文性,做到德智全面发展。
(二)、完成实习日志。在实习中,我每个工作日都按时完成实习日志,将当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三)、完成30节听课,并认真做听课记录。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听了自己指导老师的课,还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有高二的,也有高一的;有语文,也有音乐、数学、历史等其他科目。在这些听课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更了解到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收获颇丰,也为我的授课提供了很多可选的素材。
其次,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课堂上,只顾多讲写知识点,甚至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不知道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观察他们的回馈。可能实习前,我的确太高估了学生的水平。初一的学生正是基础学习的过程,要有一个反复和强调的过程,操练对学生学习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对知识点掌握更牢靠。
第三,上课的过程中板书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在实习之前我没有很好的练板书以至于刚开始时都搞不清楚该往黑板的什么地方写什么内容,后来经过不断地看其它老师的板书设计以及向其它老师请教,现在自己已经轻松的掌握了板书书写规则,能够把清晰整齐的板书展示在学生面前了。
<四>课程评价的转变.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所以,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以考试分数看学生,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教者要明确,考试不是教学的唯一评价方法,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二〉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பைடு நூலகம்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这次实习中,我认真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教学工作。成功地完成了讲授10节新课的任务。由于我们刚来的那一周高二的学生正在军训,因此直到国庆收假回来我才正式与他们接触并与组员在听课两周后轮流为他们授课。在三个月的实习中,我为他们讲授了10节新课,其中包括:《陈情表》三个课时、《咬文嚼字》两个课时、《说木叶》一课时、《滕王阁序》最后一课时、《书愤》一课时、《宇宙的未来》一课时及一节作文课。在上课前,我反复、认真地备课,书写教案并进行多次试讲,直到指导老师批准后我才进行授课。
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自己收获颇丰。感觉自己在认认真真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或许有一天,我会站在讲台上,为我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这段时间的教学为我日后的教学生涯树立了信心。
三、就实习体验完成一篇2500字左右的教育实习小论文(题目自拟):
浅谈中学新课程改革
最后我想衷心感谢长安五中给了我一次这样的经历,也感谢指导老师给予我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实习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在实习中,收获中不仅有自己的成长,还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
首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好多次课上,总是内容没有讲完就听见下课铃声响了。每次在备课的时候总想把尽量多的内容传授给我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一节课只有45分钟,也忽略了要让学生在45分钟内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后来我总结,主要是因为自己缺少授课经验,备课准购不充分,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讲课的节奏感没有把握到位,一堂课下来总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且学生的收获也甚微。当然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以后的讲课和听课过程中,我都特别注重这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唯一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达尔文、爱迪生、牛顿。所以,再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很考验老师的“道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简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文学教育,用它来为师生营造精神家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特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而教学应从以结构传递为中心变为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由以文本为核心的教法变为以语言为核心的教法.此外,研讨学法更是使用教材的关键,由“全班学习”的单一形式变为“个人自主探究”的立体组合形式;由一个学习者变为一个真正的实践者。因此,课改的实施必定是艰难的,因为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而课改却又是必须实行的,因为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只会算题,只会背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领导者。
(四)、记录实习中的精彩片段,在实习中,总能遇到一些非常精彩的片段,而我在课后则及时的将他们记录下来。
在这三个月的实习中,我不仅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同时我还参了学校组织的运动会、篮球比赛,并参加了一次监考与阅卷,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不易,也让我的实习生活变得更加圆满。
三个月的实习时间非快地过去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却收获了课堂上四年从来没有收获的东西。我想起曾经自己的老师说过,一名合格的老师三分的是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有七分是表达和传授的能力。如果你专业知识很深厚,但是表达能力很逊色,学生理解和消化不了你的讲解,最终的教育也都是归零。对于这一点,这段时间来我深有体会。初一的知识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很精确。而且作为老师,你的授课方式如何才能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学起来不那么痛苦,这也很关键。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认真投入教学,学生积极热烈的配合,这是一种很开心很自豪的过程!实习虽然很辛苦忙碌,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
〈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而不是单单的限定于书本上的内容与传统的室内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扩展视野,而不是成为一只“井底之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