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然后通过我国“汶川地震”与“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分析应急平台建设现状,提出了立足既有资源整合、推进标准规范、注重内容建设及技术支撑的应急平台建设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对策突发事件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类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等。

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对财产、生命的直接损害,还表现在由于处置不当带来的带来的二次伤害,以致引发危机。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旨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个总体规划,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施。

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那么,应急平台有何内涵,能起到什么作用?由哪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素是哪些?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开展适合各地实际的应急平台建设?目前的一些建设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一、应急平台内涵与核心要素通常提到的“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系统”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应急平台”进行了描述。

四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应急管理范围和深度等认识的变化,一个完备而健全的应急平台包扩了预警平台、信息平台、指挥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等。

它是一个对重大突发事件预测、应急指挥、调动物资、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功能的复杂系统。

应急平台又可分为硬件支撑系统和和核心应用。

硬件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预警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数字预案系统等。

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建立起来一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应急平台,总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1)多警合一的接处警模式(2)多种通讯方式相结合的应急指挥通讯模式(3)结合了图像监控的视频会议模式。

(4)信息管理系统模式(5)应急联动指挥模式。

但随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以及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求的提高,我们认为以上模式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应急平台”。

应急平台应该是与应急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系统,应该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进行功能设计,接警速度的提高、缺乏依据的指挥调度、流于表面的现场监控、各类信息的简单堆砌、先进装备的蛮力上阵,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应急处置的得法与正确。

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最大的效能,还需要公共安全科技的支撑。

可以说,在应急平台中信息技术是筋骨,公共安全内涵是灵肉。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我国应急平台体系主要包括省级应急平台、区市应急平台及移动应急平台三部分组成。

其结构图如下:省应急平台体系结构图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

以下将针对我国应急平台结构图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及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作出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1.“5.12”汶川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应急处置显现出我国应急反应迅速,抢救及时、到位。

灾情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地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互救、自救。

一切救援行动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另一方面,汶川地震也反映出我国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面对突发的灾难,民众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同样是地震,为什么日本8.8级地震死亡人数1千,四川7级地震死亡人数十万?因为日本有很好的危机意识,他们在预防危机,他们的房子的设计、建设都需要达到很够的抗震能力,不易倒塌,这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未雨绸缪。

反观我国,很多地区的房子的强度不到日本的一半,甚至是我们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地的房子因为连降暴雨,倒塌了。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危机管理框架中,危机预警机制还不健全,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综合性的功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披露制度缺乏统一的规划,资源亟待整合。

政府相关部门在建立检测和预防体系中,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重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温州动车事件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

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40名遇难者身份确认,其中有3名外籍人士。

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胸口被车闸刺穿,可以推论司机通过肉眼看到前面的列车时,做过刹车的处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事故发生后,死亡人数是人们一直纠结的一个话题,对于死亡人数的不明确反映了我国对于信息管理的落后和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强。

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不透明将直接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战机,而且影响了我国国际声誉。

与此同时,“7.23温州动车事故”使目前我国铁路法律体系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尤其是善后赔偿处理折射出严重的法律问题。

同命不同价,赔偿限额低为这起惨绝人寰的事故更添了几分沉重。

没有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使得在危机之后的各种善后事宜寸步难行,给原本就悲痛欲绝的遇难者家属蒙上了一层阴影。

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

切合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

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以致于对于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

(2)国家统一和因地制宜关系问题。

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都是有很多差异的,应急平台的核心是系统,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例如,江浙地区的应急系统必须要考虑台风等事件的应急需要,而西北地区则不需要,相反的要重点考虑大雪、严寒等带来的事件应急。

(3)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

技术运用不当,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典型的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另外,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三、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对策与建议应急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技术系统,其先进程度和实用程度需要科技的支撑与保障。

同时科技必须为应急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服务,应急平台的科技研发要应用到应急平台实践中去。

关于应急平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立足现有资源的整合。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进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理性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领域都开发了很多业务系统,有很多与应急直接相关,可以整合应用,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网络已比较健全,应急管理更注重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应急平台需要互联互通。

2.稳步推进标准规范。

目前,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以保证实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

但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台需要一定过程。

应当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实践,逐步形成规范标准后再加以推广应用,这样的标准规范更科学更合理,也才会更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考虑到权威性和其它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在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其它典型地区和典型部门应急平台的实施过程中,以及在科技部和标准委相关标准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稳步推进相关标准化工作地开展。

3. 注重内容建设和技术支撑。

应急平台建设的重点不在大屏幕显示系统等形象工程上,要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让应急平台具有实实在在的有用的功能和内容。

四、结语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工具和基本保证。

应急平台的应用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应急平台的建设工作,应坚持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强化公共安全科技的核心内涵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资源,立足自主创新并加强工程实践,稳步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

应急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该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升级原有的应急平台,加强地区间、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及时通报情况和交流建设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的同时要不断创新,使得应急平台建设不断稳步推进。

五、参考文献[1]邢娟娟.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 1-4.[2] JEAN-LUCW.FM IS:火灾预防和扑救决策系统[J]. IEEE工程管理汇刊, 1998, 45 ( 2): 127-131.[3] SUBRAMAN IAM C, KERPEDJIEV S. 传播气象信息至应急管理人员: 一个决策工具[ J]. IEEE 工程管理汇刊,1998, 45 ( 2): 106-114.[4]MONICA PAWLAN. Java 企业版技术[ EB /OL] . [ 2001-12] . http: / / java. sun. com /developer / technical Articles /J2EE / Intro2001.[5]赵林度, 刘明, 戴东甫. 面向脉冲需求的应急资源调度问题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8 ( 6):1116-1120.[6]李军红, 颜慧, 郑渊, 等. 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系统建立研究之一: 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 J].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33 ( 4): 82-86.[7] 邓奇根, 王燕, 曹庆贵.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 11): 59-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