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各中小学: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教研室牵头组织对2009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试行)》进行了修改,同时也制订了《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评价表》,现发给你们,请各校认真组织教师讨论,10月20日前,把意见或建议反馈到教研室教管组倪东方老师处。
谢谢!
附件一: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2010年修改讨论稿)。
附件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评价表
附件一: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修改讨论稿)
一、课程管理
第一条:课程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第二条:资源利用和校本课程开发
各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校本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学期计划、有课表、有备课、有考核。
二、备课管理
第三条:备课
教师备课要重点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考试要求等内容。
要全面掌握、正确理解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出发,坚持课堂“三个必须”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编写教案,注重撰写教学反思。
要让教师参与到有效备课研究的行列,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作业和考试”等各个环节,制定出细化的要求和措施,增强备课的可操作性。
要做到一课时一案,有一定的提前量。
十年以内的教师必须手写备课,集体备课形成的电子教案,必须要体现二次备课的内容;杜绝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以应付检查的现象,不得用教学案或讲学稿代替备课。
三、课堂管理
第四条:上课
上课是教学常规工作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要有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达成意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
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灵活,充分有效运用各种教育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坚决杜绝讲风过盛的现象。
坚持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全面落实课堂教学“三个必须”的要求,即教师讲的时间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的环节与时间,必须要有十分钟的当堂训练。
加强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研究,剔除课堂无效行为,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校本化、学科化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余管理
第五条:作业
严格控制作业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
优化作业设计。
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做到难易适度。
作业设计要有分层的要求。
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
规范批改行为。
作业批改要及时、规范,要有恰当的评定和批改日期。
批注提倡运用短语加等级,提倡面批,尽可能让学生及时获得作业的反馈信息。
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重视反馈调控。
要分析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评讲,个性问题要进行跟进式指导。
对作业批改情况要有记载,并把它作为了解把握学情,纠错补缺的重要依据,及时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第六条:自习与辅导
学校对学生自习和教师辅导有统筹安排,不随意占用自习课、活动课等时间;自习课和住宿生晚自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整班上课;对自习课的管理有检查、有记载。
学校要重视培优补差工作,把辅导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责任到人,有检查记录,有考核评价。
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帮助学困生补缺补漏,重在增强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纠正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辅导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
第七条:课外阅读
树立课程意识。
要把读书活动纳入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每月至少一次阅读指导课,每周要有专门的时间开展读书活动。
创设读书氛围。
学校要切实加强读书活动宣传、营造校园阅读氛围,要有计划、制度化推进校园读书节活动。
丰富阅读资源。
要加强图书室建设,定期充实图书,提高图书室的使用率。
要求做到班班有图书角。
开展各种活动。
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每年进行“书香班级”“读书之星”的评比进行表彰。
第八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校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做到有专题,有目标,有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学校要加强督促指导和定期检查。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自学提纲,提出适当、明确的预习要求;课堂上要有意识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布置任务组织自学、质疑讨论、归纳应用等方式开展好自学活动,防止自学活动流于形式;关注学生课外的自学行为,增加课后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质量监控与评价
第九条:质量监控
丰富质量监控的形式,加大随机监控和当堂检测的力度,并充分发挥其效用。
控制考试的次数,小学每学期考试原则上不超过一次,科目不超过三门;初中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两次。
测试组织要严密,纪律要严明,操作要规范。
第十条:评价
各校要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坚持单项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淡化监控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发挥网上阅卷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重视监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两次学情分析会。
六、校本教研
第十一条:教学研究
要建立起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教师”组成的五级教研网络,健全校本教研各项制度,规范研究行为,浓厚研究氛围。
要指导和帮助教师关注日常教学,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渠道,加强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要加强各级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突出教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强化同伴互助的功能,建立学习型组织。
要创新教研方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重视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新型的教学研究共同体。
第十二条:集体备课
各校要研究和细化集体备课模式,建立与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能异化为“分工备课”,也不能理解为“电子备课”,要有自备、集备、复备的过程,要建立在各人初备的前提之上,进行深入的集体研究,不能仅仅只备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更多的要交流教学设计,要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进行教学思想的碰撞。
如果有了集体备课基础上的“教学案”或“讲学稿”等,也必须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弱化个人的独立备课能力和教学特色。
十三条:听课与评课
要提高听课实效:听课前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听课时要认真记录,用心思考;评课前要整理好听课记录,做好课后分析,从上课教师、听课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得与失。
要明确听课要求: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要及时交流;听校级观摩课、示范课,应在教研组活动中组织评课,并有评课记录;外出学习或培训,回校后及时汇报或交流,书面材料存档备查;听课笔记仅记录教学流程的视为不合格笔记。
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每学期不少于20节(“一三五”教师按规定执行),其中要有适量的跨学科听课;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30节,行政听课要做到凡听必评。
附件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