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第一篇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 ,辨别。
)(2)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躲避。
)(3)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
)(4)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 ,从前。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词类活用(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古今异义(1)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 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5)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重点词语(1) 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2)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
)(7) 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8)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
)(9) 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本心:天性,天良。
)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也” ,表判断)2.省略句(1)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 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 礼义” ,“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3.倒装句(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2)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三、主题思想本文提出在“ 生” 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写作方法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
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 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3.善用对比。
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五、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 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1) 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
(2) 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3.体现“ 性本善” 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为之(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2 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一、文学(文体) 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十二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 秦王不说(通“悦” ,高兴、愉快。
)(2) 故不错意也(通“措” ,放置。
)(3)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 ,青黑色。
)2.词类活用(1) 以大易小(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地方,小的地方。
)(2) 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3) 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倒下;流,使动用法,使……流。
)(5) 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3.古今异义(1)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2)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今义:不弯曲。
)(3) 以头抢地耳(古义:撞。
今义:抢夺。
)(4)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5)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
今义:轻轻地抓。
)(6)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
今义:双膝着地。
)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或凋落。
)(7)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
今义:徒弟。
)4.一词多义(1) 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