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培训课件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 经口感染型(肠型)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 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 吸入感染型(肺型)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 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 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 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 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 肉类或其制品;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 体表感染型(皮肤型)炭疽:在面、颈、手或前 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 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 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 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 肿和坏死。
诊断依据
其他
➢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 疽,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 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 性。
➢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疽, 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 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 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 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其他类型的炭疽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 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 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 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 直报。 同时以电话、传真等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3 . 危重病人在有效抗生素的控制之下,可以短期
使用中等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 4 . 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在监视凝血时间的
条件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 • 预防心功能不全 • 炭疽毒素具有杀伤细胞的作用,重症炭疽病人应
及早考虑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 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甙丙。
炭疽
概念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 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 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 病管理。常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 疽。
概念
流行概况
流行概况
•世界概况 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
区较多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地方性流行 。炭疽杆菌可以被用来作为生物武器,因此。炭疽 防控常常被作为生物恐怖防范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内概况
治疗原则
• 使用炭疽抗毒素 • 目前一般均已不再使用。但在中毒症状明显的危
重病人,在能获得供应的条件下,也可考虑使用。 但应先作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
• 其他对症及支持治疗 • 同一般伴有高热的传染病。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 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 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肺炭 疽例应在诊断后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2.临床诊断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 ,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并具有各型炭疽临床表现之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 4倍以上升高者,可以确定诊断。
治疗原则
从做出疑似炭疽的诊断开始就应当按照炭疽进 行治疗,治疗开始时应做到如下两点。
治疗原则
抗菌治疗
➢青霉素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时足量应 用青霉素是改善预后、取得根治的关键。成人一 般剂量为160万~320万u,分2~4次肌注。肺 炭疽、败血症型炭疽或脑膜炎型炭疽的病人,剂 量增至每日1000万u以上,并行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病例,或万一出现耐青霉素菌株, 首先考虑采用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然后 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 行治疗。
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散发病例时有发生。据卫 生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每年炭疽发病数在400- 1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川 和广西等地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类直接或间 接接触其分泌物而被感染。患者本身也可以 成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经皮肤) 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测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 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 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
高。
诊断分类
1.疑似诊断
具有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肠炭疽、肺炭疽 、脑膜炎型炭疽、炭疽败血症等临床表现之一者。
1 .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2 .建立并保持通畅的静脉进路以备采取有效的
抢救措施。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给 与足量维生素B、C。 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 皮肤炭疽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 切开引流或切除,皮损处切忌抚摸、挤压,以免 病原菌扩散产生败血症。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1 . 扩容: • 炭疽病人通常伴有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
体,出现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迹象时,则应 及早足量扩容。通常使用晶体液、血浆及低分子 右旋糖苷,必要时补充新鲜全血。在扩容的同时, 应注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 2 . 血管活性药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使 用。
2.呼吸道传播(吸入性) 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
3.消化道传播(经口) 食入被感染的肉类
人群易感性 流行病学
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 实验室人员。
病原学
病原学
病原学
病原学
病原学
病原学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接触史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疫区,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