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
大陆内部形态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 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 玛峰,高度8848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 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 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 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 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 面积最小,仅占0.53%
教学重点: 1.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2.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和洋底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 在海平面之上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 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貌结构也有本质差 别。
(一)范围
大陆包括陆地、大陆架、大陆斜坡,其余部分为洋 底,见图。
第一次课
第二章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
珠穆朗玛峰(Photograph by Doug Burbank )
什么叫构造?
构造分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 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
第一次课
挤压构造力使原始水平岩层形成 倒转褶曲
长石质脉显示沿断层的拖拉褶曲出现塑性变形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艾里(1855)的观点
艾里(1855)则认为:地 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 平面,而是有起伏的。 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 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 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 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 深,而地势低的地方, 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
普拉特 J.H.Pratt: 各地地壳的密度 差异通过其厚度来 补偿。均衡面平坦
陆地
>0m
s:29%
大陆边缘 0~-3000m s:16%
洋底
>-3000m
s:55%
(二)大陆特征
大陆(continent):面积广大的陆地。大陆绝大 部分为海水包围并露出海面之上成为陆地,少部 分大陆边缘(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为海 水淹没成为浅海。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地壳的一个组 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表层为巨厚而轻 的硅铝层,底层为深厚而重的硅镁层。
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
规模最小,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中小 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 大洋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等。它们主要是地 质构造被外力作用剥露的结果,因此是“静态” 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 故又称为“静态”构造地貌。
教学目的:
1.掌握构造地貌的三个级别、大陆和洋底特征, 了解大陆和大洋的成因; 2.掌握大陆区与大洋区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其成因; 3。掌握地质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 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 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
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 如大西洋、太平洋。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 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如现代各大洋 中存在的海底高原,即为沉没时的陆块。如果二 板块互相靠拢时,海洋则逐渐收缩,如欧亚板块 与非洲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西部,缩小至现代的 地中海。
洋底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 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 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 水深为3800米。
世界四大洋情况
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 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
洋底特征
形态特征: 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 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 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 结构特征:由玄武岩构成。
(二)地壳均衡学说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 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 的越高,插入地幔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 方下部越浅。这就是地壳均衡。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 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释。总起来有两 种观点:
英国学者普拉特的观点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 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 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 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 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 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 段地势较低。
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 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
(三)洋底特征
洋底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 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 洋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 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 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 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 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 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或若干断层的组合、若干褶曲的组合
一套正断层切断了片麻岩中的长石质细脉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原始水平岩层受挤压后发生的弯曲 的露头(据Phil Dombrwski)
大地构造——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成因联系 的地质构造的组合(阿拉斯加造山带) 判断右下图:是地质构造还是大地构造
最后,当二板块发生碰撞时,海洋则消失, 变为新大陆,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 间的古地中海东部,变为现代的喜马拉雅 山大陆。由此可见,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是大陆与大洋生成、发展或消亡的主要力 量。
全球构造地貌
基础 叠加
大地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分类系统
根据构造地貌的规模和其形成的内力性质 可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称全球构造地貌,它是世界上最 巨型的地貌,只有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 称为星体地貌。它主要由宇宙性的动力作 用形成。
第二级称大地构造地貌
它是大陆或大洋之内的大型地貌,如大陆内 的褶皱山系和大陆裂谷,大洋中的洋中脊及大洋 盆地等等。它们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 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 表现者,因此又被称为活动(动态)构造地貌。
艾 里 C.B.Airy: 各地地壳的密度相 同,地壳厚度不一, 通过密度较大的地 幔物质来补偿。均 衡面不平坦。
实际情况
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 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 物质密度也是不均匀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 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 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 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成高 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Mt. Mckinley沿着最活动的Denali右旋走向 断层的断块分布
红海裂谷——高角度正断层围限的 裂谷,以及清晰可见的尼罗河。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是指主要 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 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 按规模,构造地貌有如下分类: 构造 地貌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均衡说和海底扩 张—板块构造说最为重要。
(一)陆壳和洋壳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按结构上的不同可分 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两种。 大陆型地壳厚度大而轻,它不但具有花岗岩层, 而且玄武岩层的厚度也比大洋型地壳大4~6 倍。 大洋型地壳薄而重,它缺少了陆壳所特有的花 岗岩层。这些特点对于大陆和大洋的生成有着重 大影响。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 %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 由此而造成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这就解释 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运动的特点: 可分为构造活动带和相结稳定区 三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 2、地中海— 喜马拉雅构造带
3、洋脊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空间分布与特点:
(二)成因: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 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 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解释 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 到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 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张和 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并用其解释大陆海洋的成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