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画龙 点睛之笔
▪ 镜头一:凤凰涅槃
▪ 回眸“煤都”抚顺,作为闻名全国的老重工业城市,国有企业何其辉煌,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荟萃于此,阵容强大,堪称浩浩荡荡, 八面威风。曾几何时,这座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百分 之90以上。可是,曾经那么辉煌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时, 仿佛突然失去了“武功”,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 约有百分之70亏损,许多国有企业濒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中国 美国
钢铁产量 煤炭产量 发电量 15.8万吨 3200万吨 43亿度
工农业总产值 100亿美元
8772万吨 2.2亿吨 2800亿度 2800亿美元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 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 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 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 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 必然产物,在理论上不会去 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案例1 话说计划经济
▪ 镜头一:红铜大旅行 ▪ 在沈阳市区的一条普通马路上,路的一边是生产铜的
沈阳冶炼厂,路的另一边是需要铜的沈阳电缆厂。由 于隶属关系不同,这两家企业竟被一条紧紧30多米 宽的马路割断了近40年。时任沈阳冶炼厂厂长的王 宝安说:“马路对面就是沈阳电缆厂,它是用铜的大 户,我们是产铜的大户,但是当时来看,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时候,他不能直接上我这儿买,我也 不能直接卖给他,他买电解铜需要到南方去,到几千 里以外。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造成一 个红铜大旅行。”时任沈阳电缆厂副厂长的刁成山说: “不是我们不去他们那儿买,也不是他们不卖给我们。 一个是。我们归机械部管;他们归冶金部管。我们用 的原材料呢,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的。当时是计划经 济,因为计划呢,任务国家给下,原材料国家给调拨, 所以说,企业和企业直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
企业没有计划权 企业没有产品销售权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权 企业财权过小 企业没有“人权” 工厂对闲置的设备也无权处置
汽车型号 汽车制造厂
年产量 每辆成本 销售单价 盈利情况 (辆) (元) (元) (元)
跃进牌 2.5吨汽 车
南京汽车厂 洛阳汽车修理厂
北京
北京第二汽车厂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发挥作用的原因
(1) 当时全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2) 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单纯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问题与弊端
一是计划不能反映实际的变化, 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 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 效发挥作用。
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标志 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 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 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 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 镜头二:收入今非昔比了 ▪ 1978年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44元和506元,
2000年两者分别上升为9552和6262元,分别增长了13.8倍和11.3倍。 同期,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50美元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 90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3.6倍。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其中博 士生2人,硕士生1人,本科生3人,参与研制的中文语言合成技术,可 与IBM国际语音识别技术媲美或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能说” 汉语的电脑。他们得到了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 ▪ 镜头三:看得见的宏观调控 ▪ 1999年以来,财政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 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对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进行新 的理论思考。邓小平同志最先从理 论上思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 关系。在《邓小平文选》中,从最 早的1979年到1992年,有9个地方论 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 题。在这期间,我们党对这一问题 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邓小平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形成了比 较完整的理论。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上海轧钢试验厂生产冷弯矩形钢管年产量达 2万吨,但每年订货只有一两千吨,而广东机 引农具厂1979年生产需要200多吨冷弯矩形钢 管,却只解决了25%。
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1986年7月16日摄于重庆嘉陵摩托车厂。上班时间, 这里的工人们在聊天、看报纸。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如何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苏联体制的示范效应
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 范性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在建 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怎样的 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苏联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 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 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130” 2 吨车
哈尔滨汽车厂
11811 100 7900 51
9698 17800 9966 33000
11000 15500 13000 25000
+1302 -2300 +3034 -8000
锦州市商业部门库存的单开小刀141万把, 按市场销售情况,够销30年,但每年仍安排生 产40万把。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 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挥作用, 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 场经济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二阶段(1984-1987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 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底开始有市场取向的改革, 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 轨制等。 ▪ 第三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翻开了经济 体制改革的新的一页。
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 制度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又一次理论突破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出了 新的理解 ,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 源配置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 .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 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1
▪ 镜头二:牙膏的故事
▪ 中国的牙膏生产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已达到 生产20亿支左右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 度,都在蓬勃发展。许多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 已走到了世界水平的前列。如济南牙膏厂远在 美国高露洁公司尚在应用金属软管之前,就已 全部采用复合软管灌装牙膏。但随着改革开放 的逐渐深入,美国的高露洁,佳洁士,英国的 联合利华,日本的狮王等国外牙膏生产公司, 纷纷进打后的花草,蔫了,有些厂子破产 倒闭,没有倒闭的厂子也奄奄一息,苟延残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2 艰难的反思:计划与市场都是 手段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我们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 ▪ 第一阶段(1978-1983年):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 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对 经济活动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了计 划的比重,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日益提高,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对市 场经济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观念 上不再排斥市场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从我 国当时的国情看,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我们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百废待兴。 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实力极其薄弱, 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 中全国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 基本的体制保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 段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