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名词解释—楷书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
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
“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
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
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
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
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
一《宣示表》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
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
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
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
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
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
二《荐季直表》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
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
小楷之最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
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
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
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三《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
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
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
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
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
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
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
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1 《乐毅论》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
《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
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
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
《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
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
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
2 《黄庭经》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
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
3 《圣教序》《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
现存西安碑林。
《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
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
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
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
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4 《姨母贴》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5 《长风帖》草书。
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
纵27.5厘米,横40.9厘米。
11行,102字。
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