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

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

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
参考资料:/esite/detail10005709.htm 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滤池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采用人工强制曝气,代替了自然透风;采用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滤料,明显进步了生物浓度;采用生物处理与过滤处理联合方式,省往了二次沉淀池;采用反冲洗的方式,免往了堵塞的可能,同时进步了生物膜的活性;采用生物膜加生物絮体联合处理的方式,同时发挥了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优点。

(1)曝气生物滤池同时具有生物氧化降解和过滤的作用,因而可获得很高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

一般来说,对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即可达到普通工艺三级处理的水平。

对产业废水,即使在可生化性不强的情况下,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也优于一般的工艺,由于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有机物不仅依靠于生物氧化,还存在明显的生物吸附和过滤作用,由于可往除粒径较大,可吸附往除一些可生化性不强的物质。

由于填料本身截留及表面生物膜的生物絮凝作用,使得出水SS很底,一般不超过10mg/l,出水非常清澈透明;因不断的反冲洗,生物膜得以有效更新,表现为生物膜较薄(一般为110微米左右),活性很高。

高活性的生物膜不仅体现在生物氧化、降解方面,更表现为生物絮凝、吸附作用。

对一些难降解的物质,可将其吸附、截留在池中,得以往除。

(2)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

曝气生物滤池之后不设二次沉淀池,可省往二次沉淀池的占地和投资。

曝气生物滤池占地面积仅为常规工艺的1/10—1/5。

处理负荷高、停留时间短,因而池容较小,基建投资比常规工艺节省至少20-30%。

(3)运行用度低。

供气能耗在所有好氧生物处理的运行用度中占了相当的比例,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氧的传输利用效率很高,曝气量小,供氧动力消耗低。

氧的利用效率可达20-30%。

主要原理为:
a) 因填料粒径很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被切割成小气泡,加大了气液接触面积,加强了氧气的利用率。

b)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填料的阻力,延长了停留时间,同样有利于氧气的传质。

c) 研究表明,在BIOFOR中,氧气可直接渗透进生物膜,因而加快了氧气的传质速度,减少了供氧量。

工程实践表明,曝气量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1/20,为氧化沟的1/6,为SBR的1/4—1/3,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运行用度。

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较小,剩余污泥量少且轻易处理,维护量很少,这都将保证运行用度较低。

(4)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耐低温。

运行经验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可在正常负荷2-3倍的短期冲击负荷下运行,而其出水水质变化很小。

这一方面依靠于滤料的高比表面积,当外加有机负荷增加时,滤料表面的生物量可以快速增值;另一方面依靠于整体曝气生物滤池的缓冲能力。

此外,生物曝气滤池一旦挂膜成功,可在6-10℃水温下运行,并具有较好的运行效果。

(5)易挂膜,启动快。

曝气生物滤池在水温15℃左右,2至3周即可完成挂膜过程。

在暂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可封闭运行,此时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并未死亡,而是以孢子的形式存在,一旦通水曝气,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

污水水温15℃左右,停止运行半月(滤柱内排
空水且不曝气),恢复运行后,三天后即完全恢复正常。

这一特点使曝气生物滤池非常适合一些水量变化大地区的污水处理。

在旅游地区,污水量受季节及旅游人数的变化影响非常大,在旅游淡季时,完全可以封闭部分曝气生物滤池,以减少不必要的运行用度,一旦需要,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设计处理能力。

(6)曝气生物滤池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后期改、扩建。

国内现有污废水处理工艺普遍存在一个缺点:当新增污废水处理量时,必须对原有工艺进行较彻底的修改,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工艺都不是模块化结构。

曝气生物滤池完全模块化,非常利于后期的扩建和改建,仅需并列增加滤池数即可,不影响已有的工艺运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