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半导体 第十三讲 金属化与平坦化
半导体 第十三讲 金属化与平坦化
的影响。平坦化就是将wafer表面起伏不平的介电层加以平
坦的工艺。经过平坦化处理的介电层,没有高低落差,在制
作金属线时很容易进行,而且光刻出的连线图形比较精确。
2
欧姆接触
加工成型的金属互连线与半导体之间由于功函数的差异
会形成一个势垒区。若只是简单的将金属和半导体连接在一 起,接触区就会出现整流效应,这种附加的单向导电性,使 得晶体管或集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要使接触区不存在整流 效应,就是要形成欧姆接触,良好的欧姆接触应满足以下的
采用各种退火方法进行热退火,包括传统的烧结退火和 快速热退火,以便反应生产金属硅化物;
25
3.栓塞
多层金属布线使得金属
化系统中出现很多通孔,为
了保证两层金属间形成电通 路,这些通孔需要用金属塞 来填充。用于制作栓塞的材 料有很多种,但实用性较高,且已被集成电路制造广泛应用
的是钨塞和铝塞。
26
钨塞的制备有毯覆式金属钨淀积和选择性金属钨两种。 毯覆式金属钨淀积也叫反刻钨塞工艺,采用化学气相淀积法 生长钨薄膜后,将wafer上多余的钨刻蚀掉,是最广泛的制
方会出现空洞,金属连线变薄,极易引起断路,器件可靠性
较低。而在其它区域,由于原子的堆积会造成金属薄膜上出
现小丘,小丘短接会导致相邻的两条连线发生短路。器件工 作时,随着温度的增加,这两种缺陷会使铝的电迁移更加严 重,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 向铝中加入少量的铜(0.5%~4%),电迁移被有效
的抑制。但由于铜的抗腐蚀性较差,所以,金属反刻
接触区的整流特性严重退化,电压-电流的正反向特性趋于
一致,即由整流接触转化为欧姆接触。 势垒越窄,遂穿效应越明显,而势垒的宽度取决于半导 体的掺杂浓度,掺杂浓度越高,势垒越窄。因此,只要控制 好半导体的掺杂浓度,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欧姆接触。
4
5
2.欧姆接触的制备
需要制备欧姆接触的地方并非都是重掺杂区,因次,必
备技术。选择性金属钨工艺中,钨只在接触窗底部成核生
长,直至长满整个孔洞,介质层表面不会生长钨膜,所以,
不需附加粘着层,也不需进行钨反刻,工艺简单。但互连可
靠性较低,而且钨要同时填满接触窗也很困难。因此,集成 电路制造不采用此法。
27
PVD法制备的铝膜台阶覆盖能力较差,接触窗或通孔 开口的水平方向有较厚的铝淀积,孔洞内壁的铝膜较薄, 易产生孔隙,影响可靠性。CVD法制备的铝膜电阻率低, 台阶覆盖能力强。因此,通常选择铝作为互连材料,钨作 为栓塞填充材料。
性仍然很高;抗侵蚀和氧化性要好。
20
通常用于阻挡层的金属是钛、钨、钽等难熔金属。铜在 硅和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率都很高,传统的阻挡层远不能满足 阻挡铜扩散的需要,需要有一层薄膜阻挡层将铜完全包装起
来。作为铜的阻挡层金属材料需满足以下要求:阻止铜扩
散;薄膜电阻低;与介质材料和铜的粘附性都很好;台阶覆
盖性好等。钽、氮化钽和钽硅氮都是铜阻挡层的备选材料。
条件:电压与电流之间具有线性的对称关系;接触电阻尽可
能低,不产生明显的附加阻抗;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承受
冲击、震动等外力的作用。
3
1.欧姆接触的形成条件 金属铝与轻掺杂浓度( N D 1017 / cm3)的N型硅接触时, 形成整流接触;当提高N型硅的掺杂浓度( N D 1019 / cm3)后,
金属化与平坦化
一、欧姆接触 二、金属布线
三、金属膜的制备
四、平坦化 五、铜金属化
1
集成电路的各个组件制作完成后,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将 这些组件进行相应的连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并提 供与外电路相连接的接点,完成此项任务的就是金属布线。 金属化就是在组件制作完成的器件表面淀积金属薄膜,
金属线在IC中传导信号,介质层则保证信号不受临近金属线
24
填充生产金属硅化物的步骤如下: 依次用有机溶液、稀释过的氢氟酸和去离子水除去 wafer表面的杂质,再用氮气干燥wafer。 快速将清洗干燥后的wafer金属淀积腔内,有的 wafer需要采用氩离子溅射法清洁表面; 在wafer上淀积厚约20~200nm的金属薄膜,衬底
温度保持室温,也可在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淀积;
28
金属膜的制备
金属薄膜的制备方法有蒸发、溅射、金属CVD以及电
镀等。
1.金属CVD
CVD有很强的台
阶覆盖能力,具有良 好的高深宽比接触和 无间隙式的填充,在 金属淀积方面应用非
常广泛。
29
(1)氮化钛CVD
金属化系统中氮化钛主要作为Al、Cu以及W的金属阻
挡层,可以阻止上下层材料间的交互扩散,增强稳定性和可 靠性。 PVD法制备的氮化钛膜会在接触窗或介质窗顶部产生 悬突,继而导致孔洞的产生。所以,氮化钛通常采用金属化
硅化物是把难熔金属淀积在wafer上,进行高温退火处
理形成的。钛/硅是最普遍的接触硅化物,它用作晶体管有 源区和钨栓塞之间的接触。因为颗粒尺寸比钛/硅的尺寸小 了约十倍,钴硅化物的接触电阻很低。颗粒尺寸小也使得它 的接触电阻比较容易形成。因此,对于小尺寸器件,钴硅化
物是很有希望的硅化物。
23
在一些硅化物中发现,硅迅速的扩散穿过硅化物。扩散 发生在金属-硅化物-硅系统的热处理过程中,硅扩散穿过硅 化物进入到金属中,降低了系统的完整性。所以需要在硅化 物和金属层之间淀积一层金属阻挡层,氮化钛用于钨和铝的 金属阻挡层,钽用于铜的金属阻挡层。
裂、空洞以及应力等造成的材料失效。
15
(2)互连金属
最早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金属就是铝,它也是最普遍的
互连金属,以薄膜的形式在wafer中连接不同的器件。 室温下,铝的电阻率比铜、金、银的电阻率稍高,但是 由于铜和银比较容易腐蚀,在硅和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率太 高,这些都不利于它们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另外,金和银
18
后若有剩余的铜就会促使侵蚀的发生。
钨可应用于小范围的局部金属互连。钨的抗电迁移性 好,可靠性比铝铜合金高。作为局部连线,钨的电阻率较 低,但对于长距离的连线,还是选择铝铜合金较好。
19
(3)阻挡层金属
阻挡层金属是淀积金属或金
属塞,其作用是阻止上下层材料
互相混合,对于0.18μm工艺,
阻挡层金属厚约20nm。 阻挡层金属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能很好的阻挡材料的 扩散;电导率高,且有很低的欧姆接触电阻;与半导体以及 金属间的粘附性很好;抗电迁移能力强;阻挡层很薄时稳定
短路,在层间
淀积了介电层
起到隔离作用。
9
(2)多层电极 在一般的IC制造中通常采用铝作为电极,但对于高频
大功率器件、微波器件等会由于采用铝电极而导致器件失
效。要找到一种能完全代替铝的金属材料非常困难,金的导
电性很好但与二氧化硅之间的粘附性却很差,而且在高温下
会与硅形成金-硅合金;钼、铂等金属虽然熔点很高,但又 难以键合。因而只有采用多层金属电极。利用几种金属各自 的优点,取长补短,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电极。
随着IC尺寸的减小,对金属布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
阻率要低、稳定性要高;可被精细的刻蚀,具有抗环境侵蚀
的能力;易于淀积成膜,粘附性要好,台阶覆盖能力强;互
连线应具有很强的抗电迁移能力,可焊性好。
8
1.多层金属布线 (1)多层金属布线结构 为了提高电路速度、集成度、缩短互连线,大规模集成 电路的金属层都是多层金属布线层。为了防止金属层之间的
为了不影响深宽比较高的栓塞的电阻率,阻挡层必须很薄。
21
(4)硅化物
难熔金属与硅反
应形成硅化物,硅化 物的热稳定性较高, 并且硅-难熔金属界面 的电阻率较低。为了
提高芯片性能,需要减小硅接触电阻,所以,硅化物是非常
重要的。
22
若参加反应的是多晶硅,形成的是多晶硅化物,多晶硅 栅的电阻率较高,导致RC信号的延迟。多晶硅化物对减小 连接多晶硅的电阻有益,而且与氧化硅的界面特性也很好。
10
多层金属电极大致可分为两类:用于微波晶体管、超高 频低噪声管等器件的铝基系统和用于高频大功率管的金基系 统。按器件经受的环境和使用的条件不同,采用不同的多层
金属结构。但按照作用,大体可分为四层(由硅片表面向外
依次为):欧姆接触层、粘附层、阻挡层以及导电层。
欧姆接触层的作用是与半导体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
WF6 与氢气反应生成钨
WF6 3H 2 W 6HF
33
为了阻止钨的扩散、保证它能很好的粘附在下层材料 上,需要在淀积钨之前淀积一层氮化钛膜。而为了得到低的 接触电阻,又需要在淀积氮化钛之前淀积钛。所以,垫膜 CVD的第一步是采用物理气相淀积法制备钛膜,接着淀积 一层氮化钛膜,最后再进行钨的淀积与平坦化.
学气相淀积法制备。
30
氮化钛CVD根据参加反应的气体分为有机和无机两
种,无机的氮化钛CVD气体源主要是四氯化钛,有机的则
主要是是TDMAT和TDEAT两种。无机气体淀积由于淀积
温度过高以及残留氯原子影响器件的可靠性等问题,不常采
用。而有机淀积的温度较低,所以氮化钛的淀积通常采用金 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 MOCVD可分为TDMAT/TDEAT和TDMAT+ NH 3 /TDEAT+ NH 3 两大类,反应气体中不含氨气时,淀积膜的
须对要制作接触区的半导体进行重掺杂,以实现欧姆接触。
常用的方法有扩散法和合金法。合金法又叫烧结法,这
种方法不仅可以形成欧姆接触,而且也可制备PN结。合金 时,将金属放在wafer上,装进模具,压紧后,在真空中加 热到熔点以上,合金溶解与wafer凝固而结合在一起,形成 欧姆接触,合金完成。整个过程分为升温、恒温、降温三个
的成本比铝高,而且与二氧化硅的粘附性不好,所以,也不
常用。铝则能很容易的淀积在wafer上,而且刻蚀时分辨率
较高,所以,作为首选金属用于金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