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护理常规

肺炎护理常规

肺炎护理常规
一、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

以三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

起病急,四季均可发病。

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合并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病情严重,常迁延不愈,病死率较高。

【病因】
1、内在因素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健全,加上呼吸系统生理特点,故婴幼儿易患肺炎。

2、环境因素肺炎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居室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阳光不足、冷暖失调等均可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为肺炎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

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其次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他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所致的肺炎日渐增多。

【临床表现】
(一)轻症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1、发热热型不易,多数为不规则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早产儿、中毒营养不良儿可不发热。

2、咳嗽较频,初为刺激性干咳,极其咳嗽略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仅表现为口吐白沫。

3 气促多在发热、咳嗽之后出现。

呼吸加速,每分钟可达40~80次,重者可有鼻翼扇动、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

(二)重症除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系统的症状加重外,尚出现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障碍。

1、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

前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及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后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呼吸加快(>60次/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心率增快(>180次/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脏迅速增大等。

重症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还可发生微循环衰竭,出现面色灰白、四肢发凉、脉搏细弱等。

2、神经系统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脑水肿时,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膨隆,可由脑膜刺激征,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3、消化系统表现为胃纳差、吐泻、腹胀等,发生中毒性肠麻痹时,可表现为严重的腹胀,使膈肌抬高,加重呼吸困难。

有消化道出血时,可吐咖啡渣样物,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柏油样便。

若延误诊断或病原体致病力强者,可引起脓胸、脓气胸及肺大泡等并发症。

【治疗要点】主要是抗感染与对症治疗。

1、控制感染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抗生素。

轻症者选一种抗生素,重症宜选用2种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并做到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

抗生素一般用至体温正常后的5~7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

葡萄球菌性肺炎在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6周。

支原体肺炎至少用药2~3周。

病毒感染者,应选用抗病毒药物。

2 对症治疗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吸氧;发热、咳嗽、咳痰者,给予退热、祛痰、止咳;烦躁不安着可使用镇静剂(有呼吸衰竭者慎用);腹胀严重者,应禁食,胃肠减压,注射新斯的明等。

3其他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改善低氧血症。

中毒症状明显或严重喘憋、脑水肿、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心力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等,积极治疗脓胸、脓气胸等并发症。

恢复期可用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等物理疗法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护理措施】
1环境调整与休息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应避免对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55%—60%为宜。

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氧疗气促、发绀患儿应及早给氧,以改善低氧血症。

3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以利于肺的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

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前协助转换体位,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发热的护理体温增高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营养及水分的补充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供给足够的营养,利于疾病的恢复。

应少量多餐避免给油炸食品及易产气的食物,以免造成腹胀,妨碍呼吸。

每次喂食必须将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或窒息。

6密切观察病情1)当
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速﹥60次/分、且心率﹥160~180次/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时,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做好抢救的准备;若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为肺水肿的表现,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但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2)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肌张力等变化,若有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表现,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共同抢救;3)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呕吐的性质、是否有便血等,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及胃肠道出血
7 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加强患儿的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二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以2~6个月的婴儿多见。

起病急骤,临床上除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外,以憋喘为主要表现,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

体征以喘鸣为主,肺底部可听到细湿罗音。

临床上有两种类型:1)病情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和呼吸困难明显者称喘憋性肺炎。

2)有喘憋表现,但中毒症状不重者,称毛细支气管炎。

2 腺病毒肺炎为腺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本病常成流行性,病死率较高。

临床主要特点为起病急,多成稽留热,体温在1~2天之内即可达到39℃以上,轻者持续7~10天开始退热,重者持续2~3周。

咳嗽较据,频咳或阵咳,呈阵发性喘憋、呼吸困难、发绀等。

本病早期出现精神萎、嗜睡、烦躁、面色苍白等全身中毒症状。

3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本病可原发于肺部,也可由其他部位感染灶的金葡菌经血行播散入肺。

金葡菌能产生多种毒素与酶,使肺部发生广泛性出血、坏死和多发性小脓肿,并可引起迁徙化脓性病变。

临床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除了有肺炎的临床表现外,中毒症状明显。

多呈弛张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时有呕吐、腹胀,皮肤可见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样皮疹,严重者出现惊厥甚至休克。

肺部体征出现较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容易并发肺脓肿、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

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有核左-移现象
4支原体肺炎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

各年龄段的小儿均可发病,其中婴幼儿的感染率可达25%~69%。

本病常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多为1~3周。

常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除发热外,刺激性干咳较为突出,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咯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

有些患儿有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少数可听到干、湿罗音,
部分患儿可出现多系统的损害,如心肌炎、肝炎、脑膜炎、肾炎等。

胸部X线改变大体分为4种:1)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表现;2)支气管肺炎改变3)间质性肺炎改变;4)均一的时变影。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