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形成的居民聚居点。
2、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5、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7、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4%时进入老龄社会。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10、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1、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12、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13、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14、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做的具体安排。
(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6、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17、城市绿线:城市各绿地范围控制线。
18、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地域界限。
19、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和、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20、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界限。
二、简答题1、简述《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的主要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简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治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副省级城市(15个)东北地区(4个):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华东地区(6个):杭州、济南、南京、宁波、青岛、厦门华中地区:武汉华南地区:广州、深圳西南地区:成都西北地区:西安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3、城市建设用地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5、简述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程序1.前期准备与基础资料收集调研阶段2.规划方案阶段3.技术成果意见征询与评审阶段4.成果(报批成果)报批阶段6、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渠化设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7、简述修改已审批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条件上位规划要求行政区划调整重大建设工程经评估确定需要修改审批机关认为应修改8、简述拟定城市性质的方法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一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
确定城市性质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第一,调查分析周围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发展水平和对工业的要求,以及与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等等。
第二,全面调查分析本市所在地点的建设条件,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以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等等。
第三,自上而下,充分了解各级有关主管部门对于发展本市生产和建设事业的意图和要求,特别是这些意图和要求的客观依据。
最后,应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进行地区综合平衡,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从而确定城市性质。
9、简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中所规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及其代码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对外交通用地(T)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10、简述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指标级别用地指标(m2/人)Ⅰ60.1~75.0Ⅱ75.1~90.0Ⅲ90.1~105.0Ⅳ105.1~120.0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类别名称用地指标(㎡/人)居住用地18.0~28.0工业用地10.0~25.0道路广场用地7.0~15.0绿地≥9.0其中:公共绿地≥7.0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11、简述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1、一类用地——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
2、二类用地——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
12、简述新都市主义的基本原则1、可步行2、连通性3、混合使用和多样性4、住宅的混合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6、传统的社区结构7、增加密度8、聪明的交通9、可持续性10、生活质量13、简述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规划需考虑的内容1、项目合理配置2、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指公共设施到其服务范围的最远一点的直线距离.3、结合道路和交通规划4、注意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协调5、注意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留有余地7、充分利用原有基础14、简述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满足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和人防工程的要求。
15、简述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遵循的原则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三、绘图说明题1、绘图说明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模式(1)平行式(2)垂直式(3)混合式2、绘图说明城市居住用地的分布类型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3、绘图说明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诺瑟姆曲线)四、论述题1、论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制定空间管理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提出村镇建设内容。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理原则和相应的控制指标。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共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划定岸线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