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木遗传学复习题答案

林木遗传学复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学的基本定律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解:3、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解:4.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

紫茎和绿茎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是绿茎。

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

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和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

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2) 绿茎缺刻叶对F1的回交:(3)双隐性植株对F l测交:AaCc ×aaccAaCc Aacc aaCc aacc1紫缺:1紫马:1绿缺:1绿马(即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形成的4种类型呈1:1:1:1。

)5.在下列表中,是番茄的五组不同交配的结果,写出每一交配中亲本植株的最可能的基因型。

(这些数据不是实验资料,是为了说明方便而假设的。

)解:6.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χ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解:454.129)2934(85)85583(85)8590(255)255247()(222222=-+-+-+-=-=∑e e o χ当df = 3时,查表求得:0.50<P <0.95。

这里也可以将1.454与临界值81.7205.0.3=χ比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比,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第2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略。

第3章 基因与基因突变1、 (玉米的子粒色、水稻的有芒/无芒)。

2、指上述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中 (同源多倍体除外),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群内。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的适应性——提供育种工作更丰富的资源——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基因内部结构。

人类的ABO血型,用于医学中的输血、亲子鉴定、法学利用。

3.许多植物的“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育种上每当发现性状优良的芽变——及时扦插、压条、嫁接或组织培养——繁殖和保留。

芽变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不少果树新品种就是由芽变选育成功的,如温州密桔、温州早桔。

但芽变一般只涉及某一性状,很少同时涉及很多性状。

4.多数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生物——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已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的状态。

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平衡关系就会被打破或削弱——进而打乱代谢关系——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一般表现为在生育反常或导致死亡。

5.无性繁殖作物:显性突变即能表现,可以用无性繁殖法加以固定;隐性突变则长期潜伏。

有性繁殖作物:a.自花授粉作物——突变性状即可分离出来。

b.异花授粉作物——自然状态,一般长期潜伏。

自交,出现纯合突变体。

6.由于突变平行性的存在,可以考虑一个物种或属所具有那些突变类型,在近缘的其他物种或属内同样可能存在,这时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例如:小麦有早、晚熟的变异类型,属于禾本科的其它物种的品种如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玉米、黍、水稻、冰草等同样存在着这些变异类型,对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7.(纯合显性基因作父本,纯合隐性作母本)突变率的测定:花粉直感: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例:玉米非甜Su 甜粒suP susu × SuSu↓对父本进行射线处理F1 大部分为Susu,极少数为susu(理论上应全部为Susu)这在当代籽粒上即可发现。

如果10万粒种子中有5粒为甜粒,则突变率 = 5/100000 = 1/2万∙.根据M2出现突变体占观察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行估算。

突变率:M2突变体数 / 观察总个体数8.解题思路:(1)是否真实遗传---是,(2)显性或隐性?-----(3)新突变?(等位性测定)---新基因,(4)与其它基因独立遗传或连锁遗传?(5)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都应进行鉴定。

∵由基因发生某种化学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而由一般环境条件导致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例:高秆——矮秆,其原因:有基因突变而引起?因土壤瘠薄或遭受病虫为害而生长不良?鉴定方法:可将变异体与原始亲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比较。

高秆——矮秆,后代为高秆,则不是突变,由环境引起;后代仍为矮秆,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何进行遗传研究?进行定位?9.辐射:高能射线的诱变作用:但不能作用于DNA的特定结构:引起DNA链的断裂;引起碱基的改变;紫外线(UV):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

使T联合成二聚体。

C脱氨成U;将H2O加到的嘧啶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削弱C-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10. 11题目答案见课件。

第4章染色体变异1.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缺失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断造成假显性,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缺失环或断裂融合桥循环来来验证。

第二种可能是基因突变,可以通过与亲本回交看后代的分离情况来得以解释。

2.是因为有缺失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与正常带c基因的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成为完整的染色体。

3.(1)联会出现倒位圈(2)属于臂内倒位,参考书120页图示。

(3)有一半不育4.如果把第一种定为原种,那么第二种是DEFGH倒位形成,第三种又是由于第二种的EDI倒位形成。

5. 单倍体能形成12个二价体,说明单倍体中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因此推断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

6. 可能途径有:1)用秋水仙碱诱导二倍体林木产生四倍体,然后与二倍体杂交;2)利用林木种子的胚乳3n进行组织培养成无性植株;3)利用秋水仙碱诱导2n雌配子或花粉,然后与1n花粉或雌配子杂交。

4)利用天然未减数2n花粉;5)人工授粉后施加理化措施处理诱导四倍体,然后再与二倍体杂交。

等等7. 略。

第5章细胞质遗传1、遗传方式为非孟德尔式,后代无一定比例.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

(核遗传:表现相同,其遗传物质完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的;质遗传:表现不同,某些性状只表现于母本时才能遗传给子代,故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

)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基因定位困难。

∵带有胞质基因的细胞器在细胞分裂时分配是不均匀的。

2、 (P274-276)。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母性影响不属于胞质遗传的范畴,十分相似而已。

特点: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3. 连续进行自交。

F2出现分离则属于性连锁;若F2不分离,F3出现3:1分离则属于母性影响;若F2、 F3均不分离,则属于细胞质遗传。

4、真核生物有性过程:卵细胞:有细胞核、大量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含遗传物质);∴能为子代提供核基因和它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胞质基因。

精细胞:只有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器极少或没有;∴只能提供其核基因,不能或极少提供胞质基因。

∴一切受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卵细胞传给子代,而不能通过精细胞遗传给子代。

5、共同点:虽然细胞质DNA在分子大小和组成上与核DNA有某些区别,但作一种遗传物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仍与核DNA有许多相同点。

均按半保留方式复制;表达方式一样,DNA——mRNA均能发生突变,且能稳定遗传,其诱变因素亦相同。

不同点:细胞质DNA 核DNA♍突变频率大突变频率较小较强的定向突变性难于定向突变性♍正反交不一样正反交一样基因通过雌配子传递基因通过雌雄子传递基因定位困难杂交方式基因定位♍载体分离无规律有规律分离细胞间分布不均匀细胞间分布均匀♍某些基因有感染性无感染性两者关系:核基因可以引起质基因的突变,质基因的存在决定于核基因,但质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决定遗传性状的表现。

6、见课件。

7、A、质遗传型(细胞质控制)B、质核互作遗传型(应用价值最大)(质与核共同控制)C、核遗传型(核基因控制)第6章群体遗传与进化2.拉马克:《动物学哲学》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认为动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是引起遗传特性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

否定选择的作用。

达尔文:否定获得性遗传。

核心是选择——作为选择材料的基础是种内个体间的微小差异。

自然选择——自然条件下个体微小差异的选择和积累。

∵种和变种内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繁殖过剩现象——出现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这是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人工选择——人类对这些变异进行多代的选择和积累、选育出新的品种。

3.(略)4.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能保持不变;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就可达到平衡。

当一个群体达到平衡状态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D=p2,H=2pq,R=q2。

当一个群体内正反突变压相等时即成平衡状态:5.(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6.(略)7.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元、A.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

渐变式的形成方式:亚种——逐渐累积变异成为新种。

渐变式又可分为二种方式:(1)继承式:指一个物种可以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

(2)分化式: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逐渐分化成不同新种。

由少数种变为多数种。

B.爆发式:这种物种形成方式,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或突变等方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