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怎样写“虚”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怎样写“虚”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怎样写“虚”作者:肥西县上派中心校-姚中应【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学会写“虚”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抒情、议论的写虚能力。

【教学难点】在一篇文章中,灵活运用写“虚”。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a.进入情境、b.实践体验c.表达交流、d.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依次进行的四个阶段,a b一课时c.为一课时,d.一课时。

总计三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Ⅰ.第一阶段进入情境教师:㈠将学生划分成八个组。

㈡向学生公布研究专题“怎样写虚”,讲明研究内容和范围,激励学生研究探讨。

㈢介绍研究方法:阅读写作单元,借阅有关记叙文的抒情、议论方面写作知识的书籍,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讨论会。

走进社会,深入生活。

看哪些人、事、物、景能触动自己的情和意,自己对哪些事有或深或浅的认识,并与同学、父母、老师交流,随时记录写作知识、研究问题和体会。

Ⅱ.第二阶段实践体验任务:A.学生:㈠阅读教材“写作单元善于写虚”思考下列问题:1.学会写虚有什么意义?明确: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对外界的人、事、物、景总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而作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检测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将这些情感、态度和看法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写“虚”。

所以学会写“虚”是非常重要的。

2.什么是写“虚”?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明确:抒情和议论。

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明确:抒情和议论。

4.什么是抒情和议论?明确: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有时是直接抒情,有时是结合叙述、描写等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间接抒情。

议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善于写“虚”与虚构故事是一回事吗?明确:两者不是一回事。

虚构故事是指文章写的事本身并不存在,是作者根据需要杜撰出来的。

而写“虚”,是指作者对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景的感情和看法。

“虚”依托的必须是真实的人、事、物、景等。

㈡作文参考题目:1.快乐时刻2.温暖㈢随时记好笔记,特别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

㈣每小组召开两次讨论会。

B.教师:调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写作。

既要有宏观的指导,又要有具体文章的导引。

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并培养学生具备发散思维拟题和选择新颖材料的能力。

宏观指导:1.这次作文训练是写一种内心体验,它必须是建立在对事情交代的基础之上的。

2.对文章正确使用抒情、议论。

3.提倡抒发真情、议论深刻。

具体指导:以写《今天我真高兴》为例进行讲解。

在写作中,我们必须要交代清楚,今天我因什么事而高兴,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是参加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详细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将自己高兴的原因记叙明白,使人读了文章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高兴、愉快心情。

面评学生习作。

在评阅时将学生作文分成“写…虚‟的抒情、议论”“书写”、“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作为评改重点。

分别指出每位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的优良得失。

从而使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有所获。

参考文题:1.快乐时刻【写作导引】写这篇作文,我们学会发散思维,如谁的快乐时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我,还是弟弟、妹妹?。

何地的快乐时刻?在家里,还是外出旅游?何种方式、何种场面的快乐时刻?一次同学聚会,一次与亲人久别重逢,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等等。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作文内容进行写作。

但文章一定要把动人的情景描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才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

活动、一次救援行动。

写作时通过具体的人、事,来揭示“温暖”,但不可在文章中无病呻吟。

3.任选一个表心理活动的词为题,写篇作文。

内容不限,题目自拟。

但文章必须写“虚”。

【写作导引】这类话题作文不限内容、题目,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写作空间,写“虚”又紧紧扣住了本次作文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600字左右,为使你的文章有深度,最好只选择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写。

由于本次作文要求写“虚”,所以,坚决反对瞎编乱造,必须是对真实人、事、物、景的真情流露或真实看法。

第二课时Ⅲ.第三阶段表达交流任务:㈠结合阅读和写作实践,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思想交流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抓住机会,适时设问、解答,以此推动学生认识的提升,扩大研究成果。

1.写“虚”是不是在文中对人、事、物、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知识要点:写“虚”并非是对人、事、物、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根据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在文章中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流露和看法阐述。

2.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文中的议论属于写“虚”吗?知识要点:抒情散文中的抒情、议论文中的议论也是属于写“虚”。

因为他们也都是对外界的人、事、物、景产生的感情或看法。

3.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何区别?知识要点:议论文中的议论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写虚中的抒情和议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进行合适?情随景(人、物、事)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文章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作者在写作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情到深处自然发。

议论一般在叙述之后进行。

5.写“虚”的抒情和议论应该注意些什么?抒情必须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

议论要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

㈡集体构思:作文题目“快乐时刻”。

展开讨论,激发灵感。

通过问题设置逐渐提升学生的认识:问题一,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拟题。

问题二,引导学生学会选材。

1.你是怎样拟题的?2.你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第三课时Ⅳ.第四阶段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任务:对本单元的作文研究进行总结。

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小结,再交到各组组长处,由各组组长写出小结合第三阶段的成果交流,总结经验,确定一个最佳方案,重新写作,争取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创新例文】1昙花一现一晚,一位大家公认的欣赏水平极高的女欣赏家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花园里,观赏昙花。

女儿似乎有着前所未有的兴致,她手里也拿着一株刚买的花苗。

昙花还未开放,母亲开始了她的介绍,这是她的本能,也是她的自豪——面对大多数植物,她可以对它的质地、生长等作出详细介绍。

她也常常引以为豪,然而她那5岁的女儿提出的问题却往往让她无言以对。

她曾经想过把女儿培养成和自己一样水平的欣赏家,但她见女儿想象力异常地丰富,便决定放弃以前的打算,随女儿自由发展。

昙花开了,母亲还在向女儿介绍。

她的女儿则耐心地听着,看着;“昙花是一种著名的常绿灌木,主枝圆筒形,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

白色的花朵又大又美,但多在夜间开放,开花时间极短,你看,它又谢了!它原产自哪儿?你知道吗?”母亲又本能地留给了女儿一个问题。

“我当然知道了!”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它不是从它的枝杆里长出的吗?”这个答案令在场所有观花的人都惊讶;但没有一个人能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的确,这是一个连成人都很难想象到的非常正确的答案。

但接下来女儿的回答是让人吃惊:“妈妈,这也是花,对吗?”她仰起小脑袋举着手里的花苗问。

“对,我的乖女儿!”她抚摸着女儿的小脸蛋。

“那它干嘛不开花?它很懒吗?”女儿歪起了脑袋,似乎对这株花苗有些不满,就因为它现在没有开花。

“干吗非要现在开花呢?”母亲对她的问题产生了兴趣。

“刚才您不是说它也是花吗?现在它的同类都开了它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呢?”“可那是因为…同伴‟在土里而且到了它开花的时候嘛!”“它没在土里,可它在我手里呀!不是一样吗?”“孩子,你听我说,它不是懒,是因为它没有吸收养分,懂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吸收养分?”“因为要吸收养分它才生长啊!就像你必须吃饭一样!”母亲耐心地讲着。

“妈妈!那您干什么不把我也栽到土里,让我也开花呢?那样你就不用教我吃饭,给我讲故事了,我可以吸收养分长大!然后开花,一定会很漂亮!妈妈您把我和这昙花栽进去吧!”她稚气地摇着母亲的手。

“这……”母亲哑口无言,在场的各位都哄堂大笑,甚至有的说:“这孩子真傻!”但这聪明的母亲并不这么认为,从此,她开始培养女儿的创新才能。

终于,女儿在母亲的培养下,成了一位和母亲齐名天下的发明家!难道我们能说这是昙花所带来的成就吗?不!是想象力,每个人都拥有的想象力啊!【创新点评】这是我在一次让学生自由作文中,要求学生写的作文。

我出的题目是“想象力”,这篇文章紧紧抓住“想象力”编叙故事。

通过小女孩与母亲的对话,引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想象力就是勇于想象的能力的道理,文章比起一般的说教文章来,要高明得多,是温暖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肩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了!一张桌子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

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路就会被打乱。

爸爸没有读过书,就分外晓得读书的重要。

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又要写作业了,爸爸起身外出。

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外面这么冷。

”元元劝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里,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触了似的,受到极大地震憾,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创新点评】文章运用记“虚”的方法,通过父亲因咳嗽,怕影响儿子学习,而不分春夏秋冬地外出等儿子做完作业再回家,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使儿子感到温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