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公共政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必须既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中政策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

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结合我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践,阐述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本课程,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并不断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力求做到熟练掌握教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第二,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即时练习和课程作业,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第三,要认真阅读案例部分及其答题技巧,并有意识地留心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介上的公共政策案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案例。

第四,对于例题分析部分要仔细领会,不仅要记忆例题的知识内容,更要学会回答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在学习完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后,应认真做好模拟试题,这些题型、题量以及试题难度都是模仿全真试题而设计的,因此,同学们应当自己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在考试前完成考试题库中的模拟试题,以便在正式考试中驾轻就熟,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学习本课程应当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温习教程中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政策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对于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总体要点,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上述几点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争取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公共政策导论的正式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类型及其分值情况。

(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较其它题型容易,这部分题目重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这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已经相当高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单项选择题等于是送分题,因此,绝对不可轻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的准确率,如果单项选择题不能得到较好成绩,总分就很难提高。

下面我们试举一例,来看单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例如: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C、司法决策D、政党决策经分析我们知道,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都在美国公共政策之列,政党虽然有时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政党只能作为非官方参与者影响公共政策,政党的政策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二至五个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

因此,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就加大了许多。

在标准试卷中,多项选择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大家千万不能轻视这10分多项选择题的份量,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太大,但这是最能够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超出4—6分,相反如果复习全面、准确,就能够轻松超出一般人的得分,稳获这10分。

可以说多项选择题是许多人成败的关键点。

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如下: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分成以下类型()A、政治政策B、文化政策C、经济政策D、基本政策E、元政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这里考察的是公共政策的分类情况,题干中明确指出划分的标准是“政策涉及社会内容”,因此,D E两项从政策功能性质划分当然不属于题目的要求。

回答多项选择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然后认真分析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答完全部试题后,如有剩余时间,首先要检查多项选择题。

(三)简答题简答题在各种考试中都是一种常见题型,它只要求考生回答出答案的要点,并不要求对要点作出详细解释。

简答题一般考察问题的含义、基本特征、功能、其难度一般不高。

标准的公共政策试卷中共有5个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回答简答题时切忌条理不清,泛泛而谈,要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洁,只要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基本要点就可以,勿需作详细阐述。

我们下面来看一个简答题的例子: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2)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

(3)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4)法律可行性,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

(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6)社会可行性,即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

(四)论述题论述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共有两个题,每题15分,共30分,这足以使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档次。

回答论述题的基本要求是,不但要回答出答案的要点,而且要对各要点作出必要的解释或论述。

这样论述题就具有了相当高的难度。

回答论述题时,首先要清楚应当回答哪些要点,然后逐个对各个要点进行阐述,只要论述正确,要点明了,取得高分并不难。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要求在深刻领会案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一般说来,案例分析题篇幅不会太长,其中的内容较容易把握,关键是要弄清案例旨在考察哪部分知识。

在标准试卷中,案例分析题只有一个,共10分。

回答案例分析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案例本身的内容,不要一味地空讲道理,远离了案例的具体情形。

有的问题要求运用案例中的材料说明某个理论或观点,这时,更要注意联系案例内容去回答。

第三部分考核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什么是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含义2、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国会立法2、总统直接决策3、国会授权机构的决策4、最高法院决策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一、公共政策的特征1、政策性2、价值选择性3、层次性4、阶段性5、功能多样性6、合法性7、权威性8、普遍性9、稳定性二、公共政策的类型1、一般分类方法(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2、其它分类方法三、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四、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1、政治价值观2、组织价值观3、个人价值观4、公众价值观5、意识形态价值观第二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第一节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4、大众传媒5、思想库第二节政策客体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1、理解社会问题的含义2、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关系二、目标群体1、什么是目标群体2、目标群体能够接受某项政策的一般缘由第三节政策环境一、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什么是政策环境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二、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4、社会变迁5、国际环境第三章政策模型第一节模型概述一、模型的含义1、抽象模型2、具体模型二、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1、排列并简化现实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指导调查与研究6、提出一定的解释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模型——理解公共政策的有效途径一、传统理性模型1、传统理性模型的基本观点2、传统理性模型要求具备的条件3、传统理性模型的前提假设存在的问题二、有限理性模型1、有限理性模型的基本观点2、有限理性模型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三、渐进模型1、渐进模型的基本观点2、渐进模型的特点四、小组意识模型1、小组意识模型的基本观点2、小组意识的特征3、克服“群体狂想症”的预防措施五、精英理论模型1、精英模型的基本观点2、精英模型对政策分析的启示六、制度理论1、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2、制度理论的启示七、博弈理论1、博弈理论的基本观点2、理解“囚犯困境”八、团体理论1、团体理论的基本观点2、团体理论的缺陷九、系统理论1、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2、系统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十、过程模型1、过程模型的基本观点2、公共政策的过程第四章公共政策制定第一节政策问题的确认一、社会问题的类型1、过失性社会问题2、结构性社会问题二、政策问题的确认1、问题的界定2、问题的描述第二节政策议程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1、什么是公众议程2、什么是政府议程3、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关系二、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1、外在创始型2、政治动员型3、内在创始型三、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5、大众传媒的作用6、问题自身的作用四、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1、内在引发机制2、外在引发机制五、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第三节政策规划一、政策规划主体及其分类二、政策规划的原则三、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1)经验思维(2)逻辑思维(3)直觉思维(4)创新思维四、政策规划程序(1)政策目标的确定(2)政策方案的设计(3)政策方案的评估(4)政策方案的选择第四节决策心理一、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压力1、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2、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3、挫折与压力4、阿伦森效应5、认知失谐理论第五节政策合法性一、广义的政策合法性1、广义政策合法性的含义2、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二、狭义的政策合法性1、政策合法性的内容2、政策法律化的条件第五章政策执行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什么是政策执行2、行动学派的观点3、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执行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三、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行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继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三节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一、必要的政策资源1、经费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二、顺从的目标群体1、政策方案对政策对象的规定2、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3、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响三、正确的执行策略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3、利用各种执行手段4、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四、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1、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2、执行队伍的互补五、有效的沟通第三节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明确既定目标二、实施反馈控制三、在摸索中前进四、政策注意整合第六章政策评估第一节政策评估的含义一、什么是政策评估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三、政策评估的功能第二节政策评估的分类和构成要素一、政策评估的分类1、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1)什么是非正式评估(2)什么是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1)内部评估的含义(2)外部评估的含义3、前评估与后评估(1)二者划分的依据(2)二者的作用二、政策评估活动的构成要素1、评估主体(1)决策者和执行者(2)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3)政策的目标群体2、评估客体3、评估目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政治方面(2)行政方面(3)方案方面4、评估标准(1)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2)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5、评估方法第三节政策评估过程一、政策评估程序1、计划与准备2、组织与实施3、总结与报告二、政策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第七章政策终结第一节政策终结的含义一、政策终结的含义1、政策终结的概念2、政策终结针对的情况二、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1、政策终结的地位2、政策终结的作用第二节政策终结的对象和形式一、政策终结的对象1、权力与责任2、政策功能3、相关组织二、政策终结的形式1、替代2、合并3、分解4、缩减第三节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一、政策终结的障碍1、心理方面的障碍2、组织方面的障碍3、社会方面的障碍4、法律方面的障碍5、资源方面的障碍二、政策终结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