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培训首先,谢谢大家能给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人的一生一刻都离不开法律,掌握和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少走许多弯路和错路。
今天我就简单讲一讲法律基础知识。
我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构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譬如宪法确认国家性质即由谁来统治这个国家(国体),同时还要规定这个国家进行统治的方式(政体)。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行政法是调整和规定国家行政职权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譬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个体饮食业监督管理办法》等都属于行政法律规范。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法人之间或其他组织之前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包括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单行的民事法律和众多的民事法律规范、条例以及其他法律中的民事条款。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譬如《公司法》、《产品质量法》、《税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都是经济法的范畴。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从刑法的概念可以看出刑法有两个要点:1、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2、犯罪行为会受到怎么样的刑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与民法、刑法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如果违反民法,则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以恢复被害人被损害的权利为目的,主要指经济方面的补偿。
但触犯刑法,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则意味着轻则失去金钱和自由,重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今天我们的讲课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先讲讲刑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刑法知识一、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从犯罪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一个人的思想是不能构成犯罪的,思想无论是如何有害或者多么反动,只有不外化成人的行为,都不构成犯罪。
2、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
也就是说: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罪名。
此后,经过修改及补充,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55个。
3、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譬如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打架行为都会受到刑罚的处罚。
譬如打架过程中将对方打成轻微伤,则只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处罚。
只有将人打致轻伤以上伤情时才会受到刑罚的处罚。
二、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必须具备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两个基本条件才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案例:2013年11月25日,吴女士带着一岁大小的孙子原原乘电梯从7楼家里下楼玩耍。
电梯抵达一楼时,她拉着孙子用的童车先走出电梯。
这时从电梯外走进一个10岁小女孩。
小女孩李某在吴女士出电梯时,将原原抱起,电梯门自动关上。
吴女士忙按电梯已来不及了。
电梯监控录像显示,电梯从1楼升至25楼的过程中,小女孩先是抱起原原,然后狠狠摔在地上,接着反复对原原的头部、身体进行踢打。
之后,电梯门打开,小女孩将原原重重甩出门外,之后电梯门关闭。
小女孩将原原从电梯抱回25楼家中,在客厅沙发上对原原实施殴打,后将原原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原原从阳台栏杆处坠落。
公安机关已及时将调查结果向双方当事人及其监护人进行了通报,因行为人李某只有10岁,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依法不予立刑事案件侦查。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辩认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辩认自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罪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正当防卫:为了使因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案例:A在菜市场买把刀回家时看见B小偷正在敲开自己家的门锁 A 就直接上去桶了B ,B 当场死亡。
A的看见B在撬门所,可以报警、可以喝止,但是直接上去一刀,这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B死亡的重大损害后果,因此属于防卫守当,应当按照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并减轻处罚。
四、刑罚:指依照法律对对犯人适用的惩罚措施。
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由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主要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一)主刑: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2、拘役:是由人民法院判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3、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是终身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主要适用那些罪行严重,但还不必判处死刑,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的犯罪分子。
5、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主要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死刑包括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即死缓。
死缓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法,不是独立的刑种。
(二)附加刑:根据刑法第34条规定,附加刑的种类有:1、罚金;2、剥夺政治权利;指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
3、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刑法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所以驱逐出境也属附加刑。
五、量刑: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一种审判活动。
以下是在量刑过程中出现的几个概念:1、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法定时间内又犯特定之新罪的犯罪分子。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所致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
自首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案例: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年10月20日,药家鑫驾驶;车辆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将26岁的女服务员张妙撞倒。
但此后,药家鑫并未救制伤者,而是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逃逸,并再次撞伤行人后被附近群众抓获。
由于当时交警部门并不知道药家鑫在第一次事故中的犯罪行为,故对其第二次交通肇事行为进行调查后让其回家。
药家鑫回家后,其父知道了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便送药家鑫去自首。
2011年4月法院以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此案被报道后,诸多法律从业人员认为药家鑫是属于典型的自首,属法定从轻情节,不应当被判死刑的。
但是迫于舆论压力,他还是被判死刑了……呼吁网友们不要再给司法施加压力了!有失公平!3、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立功是法定的从宽处罚轻节。
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或者判决宣告以后但刑罚执行完毕以前,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照法定的原则和方法,酌情决定应当执行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5、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既未犯新罪,也没有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也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刑罚制度。
6、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7、假释:指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有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
如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10年。
六、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处罚:1、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危险驾驶罪为危险犯,不需要造成实际危害结果,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2、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