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推論的必要性
本書中所謂的推論、解釋,或說明某件 事的意義,三者是同義。推論或解釋主要市 根據直接觀察到的資料去下結論,並非本身 直接觀察到的。結論的獲得是經過觀察者謹 慎思考的過程;它市感官知覺所能直接觀察 到的資料與無法用感官知覺直接觀察到的資 料之間的一種連結。
如果某觀察法要求在記錄結束後,要解 釋所有行為的意義,則會牽涉到相當多的推 論,推論是在觀察之後產生,在觀察的當時 ,並沒在決定什麼樣的行為要記錄,有些觀 察法則要求再觀察和記錄一開始時就要做推 論。
開放性和閉鎖性的對照,可用以下兩種不 同的情況來解釋。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被允許去看一本關於 幼兒方面的書,但規定你只能再某一限定的 時間內去讀它。在此種情況下,你所能想到 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符號記錄表去摘錄書中 的內容。當你觀看自己所做的記錄時,發現 在那本書中提到攻擊性行為十三次、依賴性 行為八次,對於語言行為則完全沒有談到。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第五章 觀察記錄法的簡介
七種不同的行為觀察記錄法:
(一)敘事描述法。 (二)時間取樣法。 (三)事件取樣法。 (四)軼事記錄法。 (五)日記式記錄法。 (六)次數統計法。 (七)檢核表法。
Goodwin和Driscoll(1980)以及其他學 者,曾提出正式和非正式觀察法在大原則上 有所不同,也舉出不同的正式觀察法在(1)開 放性與閉鎖性;(2)選擇性程度;(3)觀察者 推論的必要性等三項上的相異性。
第二種情況:同樣地你被允許去讀一本 有關幼兒方面的書,但這一次有比較長的時 間去讀它,你不會使用摘錄的方法,而是將 所讀到的儘可能詳細的記錄下來。你不會記 載幼兒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次數,而是詳細地 寫下攻擊性行為的原委:誰攻擊誰、在什麼 特定的情境和場所,以及行為發生的因果等 等。
*選擇性程度
選擇性程度與開放性和閉鎖性的關係很密 切,它決定在一個觀察法中觀察者所要觀察 和記錄的行為的多少。選擇性程度越高,記 錄下的行為越少,選擇性程度越低,紀錄下 的行為越多。
3﹒開放性、閉鎖性與選擇程度的關聯為何?兩者是 否能獨立存在?意即,一種方法是否可能為閉鎖而 不具選擇性?或者,是否可能為開放而又具選擇性?
4﹒觀察和解釋二者之間有何不同?
*正式觀察法與非正式觀察法
正式觀察法是在高度結構式的狀況下進 行,一般學術研究會採用此種方法的原因。 學術研究是在高度控制下進行的活動,其所 採用的觀察法,也是受高度控制的。非正式 觀察法的結構性就比較弱,資料的紀錄也比 較不詳盡。非正式觀察法沒有學術研究嚴謹 的形式。
*開放性對閉鎖性
記錄的技巧可區分為開放性和閉鎖性, 開放性和閉鎖性的區別在於其是否保留有可 供事後分析用的原始資料。所謂原始資料, 是只對行為和事件發生當時的描述。例如, 「兩位小朋友和積木角一起玩」的敘述性描 述,就是一種原始資料。
當你使用開放性而不具選擇性的觀察法 時,你不需顧慮要記錄什麼樣的行為;你會 儘可能詳細地記錄,在觀察結束後,可以回 頭看看所記錄的資料並作推論。但是如果你 使用閉鎖性且具選擇性的觀察法時,對於「 小麗拿走小惠手上的玩具」這件事,是否 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是否是你所要的行為? 你都必須當場度而言,「正式」和「非正式」的意
義為何?從社交的角度而言,正式的聚會和非正式 的聚會各代表什麼意思?正式和非正式運用再觀察 和社交時,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否有何不同?
2﹒在觀察記錄法之外,開放式和閉鎖式可以如何解 釋和應用?在不同的應用上,開放性和閉鎖性的主 要意義是仍相同或是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