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成版二次备课表格式全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成版二次备课表格式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四、诵读感悟。

(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结合插图的直观展示,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范读录音。

(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引入。

(用时:5分钟)1.复习背诵《绝句》。

2.板书诗题:惠崇春江晚景。

3.介绍作者苏轼。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背诵《绝句》。

2.交流收集到的苏轼的相关资料。

3.听范读录音,熟读古诗,注意“惠、崇”二字的读音和写法。

二、理解诗意,感受美景。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惠、崇、芦、芽、短”。

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示前两句诗和相应插图,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3.再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

熟记诗中5个生字的写法及笔顺。

2.诵读前两句诗,结合课件出示的插图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感受意境。

3.抓住关键字词,诵读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4.朗读全诗,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三、自读古诗,明意悟情。

(用时:15分钟)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

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理解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出示后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古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宁静的景色,写出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3.读前两句诗,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交流回答问题。

首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是梅子黄时,第二句点明了此行的路线。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4.齐读后两句诗,交流问题,理解诗句意思。

5.读背古诗。

四、总结拓展,积累古诗。

(用时:5分钟)1.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师提问:分别说说三首诗中的美景。

3.课外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古诗。

1.再读古诗。

2.全班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美景。

3.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诗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等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范读录音。

(教师)(用时:15分钟)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和注释进行想象,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溪—泛、山—行)“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添:增添)(板书:不减一添)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齐读后两句。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4.齐读,交流问题,理解诗句意思。

5.读背古诗。

2.燕子(3)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用时:10分钟)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讨论,谈感受。

2.根据提示,学生尝试朗诵全文,并尝试背诵第1~3自然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燕子》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天。

第2自然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3、4自然段,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斜飞”“横掠”“沾”。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学生理解了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多数学生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

3.荷花3.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站在荷花池边的感受。

4.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直地”等等)3.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想象美景,试着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学习这种写法。

四、总结写法,提升自我。

(用时:10分钟)1.小结写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花的?2.(教师用课件演示多姿的荷花)引导学生说说: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赞美荷花?1.结合课堂上的学习,思考回答。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美)2.学生可以模仿下面的句式赞美荷花。

荷花!你美丽的姿态让我入迷,你清香的气息让我沉醉。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4*.昆虫备忘录二、初读感知。

(用时:13分钟)1.老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昆虫?画出突出昆虫各自特点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认生字。

注意:“录”的读音是“lù”,不能读“lòu”;“绸”的读音是“chóu”,不是“zhōu”。

2.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昆虫特点的句子。

三、深入了解。

(用时:15分钟)1.老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填写表格。

2.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些昆虫的了解。

1.学生读文,填表。

昆虫名称特点2.学生交流对昆虫的了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1.说说你对文中列举的昆虫还有哪些了解。

2.布置作业: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1.对文中昆虫进行补充资料。

2.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三、词句段运用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辨别运用近义词。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

(板书:近义词)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二)句子积累。

5.守株待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陶罐和铁罐课题陶罐和铁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陶罐和铁罐身上有趣的故事。

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后半部分讲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变成了文物,铁罐却早已氧化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还让学生仿照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三、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用时:10分钟)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这则寓言将()和()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

1.学生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学生完成练习。

四、拓展延伸。

(用时:9分钟)布置练笔:请同学们模仿本课,编一则具有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练笔。

板书设计7.鹿角和鹿腿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惊险的情景?的。

三、读文明理。

(用时:10分钟)1.师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鹿明白了什么,再说说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

2.总结: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有什么缺点?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鹿的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美丽的角差点让鹿(),而难看的腿却让鹿()。

四、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1.这次灾难之后,鹿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讨论一下,小鹿该不该这么做呢?2.本课和《陶罐和铁罐》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1.学生交流。

事物有长处和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扬长避短。

2.学生交流本课与《陶罐和铁罐》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8*.池子与河流4.齐读第7~8节,引导学生了解河流被人尊敬的原因。

5.齐读第9节,引导学生了解池子和河流不同的命运。

6.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节,思考其中的道理。

5.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升华。

(用时: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全文,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河流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淘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寓言,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比如,读了《守株待兔》,我想到了许多身体健康的人不劳而获,每日蓬头垢面,沿街乞讨。

(2)读了《池子与河流》,我想到生活中有很多成功人士,像河流一样,创造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4.教师小结:学习寓言,可以使我们明白道理,弄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教育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词句段运用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词语运用(课件出示)2.根据拼音,读一读这两组词语。

2.说一说,这两组词语分别是什么结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第一组词语的前面两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是“不”,第二组词语是“无……无……”式的。

3.仿照例词写词语。

像第一组这样的词语还有:念念不忘滔滔不绝孜孜不倦……像第二组这样“无……无……”式词语有:无牵无挂无声无息无时无刻无形无色……(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