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 理 健 康 与 自我 成 长 期 末 复 习 资 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健康: 是指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 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 效的功能状态。

2. 自我意识: 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是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3. 理想自我: 是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质和品质,对将来或则想象的自我认 识。

4. 人际交往: 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指有机体反应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

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生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焦虑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存在, 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 身体的不正常反应。

8. 依恋: 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简答题(稍加解释)1. 心理健康的标准a. 智力正常,智商80以上为正常。

b. 情绪稳定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C.意志品质健全,独立性强;果敢性强;坚毅性强d. 行为协调适度,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e. 人际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f. 人格完整独立,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2.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a.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1) 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学习。

2) 努力汲取课外知识,大学生要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 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7. 焦虑: 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 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 层次、 多维度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上可以把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 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接受自己” 自我调节: 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 “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表现在人的意志行为上。

自我体验和 我是否5.共情: 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6.情绪:b.在实践中成长1)在心理活动中体验,心理活动以团体活动、团体游戏为基础,可以使我们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团队协作,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2)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

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我们会了解与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技术,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不断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会促进我们持续的心理成长。

C.学会心理调适1)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只有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享受到生活赐予我们的愉悦和幸福。

2)探索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心理调适方法,我们可以评估一下这些方法是否最适合自己的情况。

3)寻求心理帮助,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心理上的困扰时不要封闭自我,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困惑a.自卑的我,自卑是由于自我认识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在生活中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人,其自尊心往往有一种病态的敏感。

b.掩饰的我,有些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为逃避失败和惩罚,会使用“人格面具”来逃避心理上的惩罚,掩饰内心的不满、恐慌等情绪。

C.矛盾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怀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

d.迷失的我,即无气力、无动力、无目标,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可又觉得无法改变。

4.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的方法a.比较法:通过与他人比较而认识自我。

b.自我反省法: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形成一套准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C.内省法:通过我与自己的关系来认识自我,通过反省、分析来了解自己的方法。

e.实践检验法:社会实践是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活动的效果来了解自己。

5.大学学什么(学习的概念)a.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b.学会做事:强调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意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

C.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

d.学会生存:生存与做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做人的品格。

6.设置适当学习目标a.确定目标,找准方向: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有助于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b.调整自我,适应专业:个人要主动调整心态,以积极快乐的心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C.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培养对专业或学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自我给力。

e. 做好自我监控,优化学习效果:大学生应锻炼提高自我监控能力,使自己的注意力、记忆、 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围绕学习任务进行。

f. 参与实践,培养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为今后择业提供实践经验 和宝贵的工作经历。

7. 善于调控情绪a. 培养积极情绪1) 积累快乐:寻找快乐、发现快乐、感受快乐,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2) 巧用心理暗示:可以使我们保持乐观的情绪,充满自信。

3) 参加文体活动:可以释放压力,有效的调节情绪。

b. 化解负性情绪1) 情绪宣泄法: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

2) 注意力转移法:可以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同时寻找到新的快乐。

3) 认知改变法:改变不合理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认知来改变情绪。

8. 依恋与成长依恋形成于儿童时期, 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

幼年时需要父母的关爱照顾。

青春期和青年 期,依恋行为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

青年期的大学生, 核心人任务就是增加自己的 责任感和独立性,超越依恋,获得成长。

9. 成熟爱情的四要素a. 爱是给而不是得b. 关心C.责任心d.尊重和了解10. “爱”的三个基本元素a. 亲密:是一种亲近的、联接的、心与心交流感情经验,是指接近、分享、沟通和支持。

b. 激情:则是混合着浪漫、外表吸引力和性驱力的活动,是一种具有生理刺激的动机,使人 渴望和产生强烈和产生强烈的冲动。

C.承诺:短期决定去爱一个人和长期承诺去维持爱的关系,是一种理性的决定,从无到有, 但由随两人的关系发展而变化。

11. 压力是个人成长的进阶石适度的压力会给我们带来兴奋感。

适度的压力环境,是对我们能力的挑战。

“有压力才有动力” “化压力为动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三.论述题(注意结合实例)1. 大学学习的特点a. 适度的压力是保持高效的动力:b. 适度的压力是个体成长的助力: C.适度的压力是迎接挑战的机遇:个体有挑战感。

a. 学习内容广博:1) 专业学习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3)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不断扩大学习的知识面。

b. 专业学习精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精读经典,注重专业学习向着更精、更深的方向发展。

C.自主学习增强1)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2) 学习时间支配上的自主性3)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d.实践学习突出大学生应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而有效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2. 人际交往的过程a. 定向沟通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心理活动。

b. 情感探索阶段:情感卷入是指双方的情感分享,包括对对方以及自己接触的人或事的喜欢、 欣喜,不满、愤怒。

C.感情交流阶段:开始有了更深入的交往和情感卷入,视对方为知己,愿意与对方有更深入 的分享。

d.稳定交往阶段:行为更加默契,情感上更加相互依赖,自我暴露程度也更加深刻。

3. 怎样做到共情a. 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认真倾听别人。

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不带任何主观评价地去倾听对方b. 感受对方的情绪:先感受别人的情绪C •通过语言沟通心灵: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对方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4. 家庭对个体的影响a. 父母评价影响自我价值观(如何影响) 如果父母欣赏、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被爱、被尊重的,就有较高自我价值感;如 果被父母批评、嘲笑,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则会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b.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沟通方式(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带来怎样的沟通方式)1)2)3)4)C.从父母那里传承爱的语言1) 肌肤的亲近:如拥抱、抚摸、牵手、相依。

(父母爱我们就会愿意亲近我们的皮肤) 2) 赞美:爱一个人就愿意欣赏他,赞赏他,表达喜爱的情感。

(他们夸赞我们任何一个优秀 品质,我们对待他人也会不由自主的表达赞美) 3) 陪伴:爱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共同经历一些人或事,有共同感受,共同情怀。

当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意见或情感,孩子就会用讨好来保护自己或用超理智来应对 当孩子的期待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指责表达愤怒 当孩子被忽略时,他们常用打岔的方式沟通 当孩子尊重孩子,家庭氛围和谐,孩子就会用一致性方式沟通。

父母愿意(放下他们手中重要的事情而愿意陪伴我们过六一儿童节,郊游)4)礼物:爱一个人就愿意为他买礼物表达爱意(父母用这种方式表达爱意时,我们也会学会这种爱的语言)5)服务:爱一个人就愿意为他做事而不求回报(父母对你的爱是这样的,就会让你学会更多爱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