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字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篇)学习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概括、新部署、新要求。
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
同时,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高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判断是非的标准,行动遵循的指南(准则)。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共识”产生“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
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来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普适
要求,与自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仁爱”、“德义”相吻合。
这三个层次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融汇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世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
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
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和升华。
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它吸收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具有鲜明包容性的开放体系。
它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
如何保证自由、平等,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都需要相关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和执行有力。
同时,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
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实际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在“春风化雨”中弘扬真善美,呼唤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今天,前人期待了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对精神家园、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
简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帜,鲜明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
我们充足的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引领下,我们的党必将唤起社会共识,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二)
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全面展开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社会、国家的气力凝集于一处,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气力源泉,也是每一个人能否实现个人梦想、自我价值的先决条件。
习总书记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提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要实现个人与集体信念、价值取向的气力转变,用最有气力的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展路架桥、垒砖加瓦。
心有所想,事有所成。
心有价值观,才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到生活,才会营建出培养和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才会更有力的影响四周的人,才会更好的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的心,说大也大,大到甚么事都容得下,甚么都无所谓;说小也很小,小到他人一句话乃至一个眼神就左右了我们的行为,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在众说纷纭、取向极端、物欲横流确当今社会,具有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非常重要,而且心中的价值观必须是唯一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当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价值观的时候,在思想上就会摇摆,在行动上就会缓慢,在结果上就会各占一半的几率,更有甚者就会举棋不定直至弃权(不作为或延误作为的时机),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混乱的负能量。
所以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把
正确而唯一的价值观铭刻于心,这样价值观才会稳定,才会正确而及时的表现在行动上,才会在平常生活中积淀凝魂聚气的影响力,发挥价值观所带来的正能量。
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锲而不舍的践行下往。
有人说,“做一次好人轻易,做一生好人难”,感觉挺有道理的,题目是这类情况要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真理似的“魔咒”呢?究其缘由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出了题目,未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就不能“一心一意”,就不会“专心致志”,也就不能“心想事成”。
为何这么说呢,正由于没有家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自己做了以为该做的事后,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或是认可的人很少,乃至看到他人都无所谓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乃至否定自己,就想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内化于心,才能践行有力,才会锲而不舍。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贵在同一;中国梦的实现,贵在聚力。
24字核心价值观,无疑从三个层面都给与了界定,意在同一、意在聚力,就是在改善社会风气,为民族复兴积聚气力。
实在,价值观的践行,就是正风与邪风的较量,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心,自会胜过邪风,进而影响四周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难度,而且见效缓慢,但只要坚定地践行下往,就会一个影响两个,两个改变四个,四个带动八个,依照几何倍增原理,就会面效愈来愈快、影响愈来愈大、带动愈来愈多,全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此,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的思考再一次牵动着大家那颗爱国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
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