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1、“十七年文学”又指的是1949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4、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周立波。
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6、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7、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的《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8、《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白嘉轩、鹿子霖和郭举人。
9、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和浩然的《艳阳天》,都将目光对准了农村合作化运动。
10、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又被称为“大连会议”。
11、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的作品分别是表现了“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的《暴风骤雨》和表现了“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
12、记录了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3、60年代初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剧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智取虎威山》、《芦荡火种》等。
14、京剧《智取虎威山》取材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唯一一篇不在“褒贬毁誉之间”的小说是《登记》。
16、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包括《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想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蝴蝶》中的张思远以及《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等。
17、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许多作家转向历史题材创作,期间的主要成就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和田汉的《关汉卿》等。
18、朦胧诗派中的“三个崛起“分别指的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邵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9、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20、“山药蛋派“又称为“山西派”或“火花派”。
21、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红灯记》、《沙家滨》、《智取虎威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芦荡火种》。
22、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
2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分别指的是梁羽生、金庸和古龙。
24、50年代中期之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蓝星诗社等。
25、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和顾城,其代表作分别是《回答》、《宣告》;《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和《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等。
26、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27、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中,’’三红”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
28、归来派指的是文革结束后从各处归来的受迫害的作家们的总称,其代表人有《光之礼赞》的作者艾青、《慈航》的作者昌耀及《蝴蝶》的作者王蒙等。
29、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以探索小说的叙事方式著称的小说思潮是“先锋小说”,其代表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等。
30、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立足于现代精神,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的小说思潮是“寻根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31、1956年,由毛泽东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学术的一项方针是“双百方针”。
32、所谓“双百方针”具体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3、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的斗争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3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的情节与主题模式和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十分相似。
3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沙家滨》。
36、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又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37、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创作的实验话剧是《绝对信号》。
3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3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40、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4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了“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草木篇》。
42、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43、《小鲍庄》是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同时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
44、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随想录》。
45、贾平凹散文成就的主要代表作是《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46、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
47、古龙所出版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48、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香山红叶》。
49、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作品中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50、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创作包括四部,分别是《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
贾平凹寻根小说群体代表作:《满月儿》,《年关夜景》,《商州初录》,《废都》,《土门》,《高老庄》贾平凹的小说写作①贾平凹以《满月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用一种清纯,欢欣的眼光看取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着重抒发明朗欢快的内心感受。
但对生活的观察显得浮光掠影,未能触及生活的底蕴。
②当贾平凹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时,他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作品的色调也由明丽转变为晦暗,沉郁,悲凉。
1981年的《二月杏》,《年关夜景》,《厦屋婆悼文》是这一转变期的几篇代表性作品。
由于这些作品的消沉情绪一度受到批评,此后他又多次返回故乡,开始构建基调明朗的“商周世界”。
③进入90年代以来,贾平凹致力于长篇小说写作,连续创作了《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四部作品。
小说表现的具体社会生活情景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始终贯穿着作家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
绝望的沉沦,凄凉的找寻,无望的抗争,微茫的建构,是作家在审视现实生活过程中忧患意识的自觉流露,染上了十分鲜明的世纪末色彩。
写作特点①贾平凹是一个在艺术上有独到追求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
这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一种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善于吸收各种资源文化的悠长为我所用。
他从拉美作家,特别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成功中得到启示,注意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影响;从川端康成身上获取了准确细腻地把握社会心态和人物心态的总体特征和微妙变化的经验。
同时他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各种地方风俗及生活风物都融合在文字里。
②其次,贾平凹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有一种独到认同。
如他把“静需”不仅当做对人生世事静默观察的处世态度,而且作为创作的一种运思方式。
他努力揣摩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并运用在自己小说中,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文体和语体。
③另外,他还有永不停止探索的精神。
从开始小说创作至今,一直在进行小说形式的有益尝试。
其中以《高老庄》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④与其对生活细微精到的感知能力相比,贾平凹在理性思辨上稍显不足。
有些作品带有过于理念化的痕迹,如《废都》中常为人所诟病的“哲学牛”。
另外,他在创作中时有文学意境雷同,人物关系,情节组织时有重复,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
余华余华属于先锋小说群体代表作:《1986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创作以198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后期转向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
余华的小说写作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从日常经验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
为了突破常识和日常经验的束缚,余华前期作品较多的选择了精神病题材。
如《一九八六年》写的是一个自虐型精神病人,《四月三日事件》中的少年是一个被迫害狂。
90年代余华转向现实主义并开始致力于长篇创作,出版了三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这些作品与80年代后期仍有一些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作品内较多的涉及苦难,暴力,死亡和小人物灰色的生活。
但作品已经不再抽象变形,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
其次作者的态度也发生明显变化。
即在对世界的态度中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
他的小说中仍有苦难,但在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中国人在“活着”时忍受苦难的人性和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
余华认为,这两种精神才是“活着”的最本真的意义。
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和《活着》中的福贵。
余华深入的探讨了中国人的生存本相,思考了中国人生活的意义,在普通人身上寄寓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余华小说的特点①将幻觉描写现实化,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余华总是把所有依照常识看来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提升到现实的平面上,当作最真实的生活加以描写,他常用的手法是抹杀幻觉与真实的界限,把幻觉当作现实来描写,让幻觉在现实中进进出出而不做任何标志。
如《往事如烟》中的关于看到两个钓鱼人的描写,直到最后他看清两个人没有腿。
作者对此未作任何说明,作品中也没有任何暗示这是梦境的幻觉。
②余华还善于通过感觉的延宕来制造陌生化的效果。
他经常拉长感觉向知觉过渡的过程,有意拒绝给对象命名,而用感觉语汇的堆砌来拖延认知过程。
在《四月三日事件》中,那个少年的手碰到了一把钥匙,但是作者并没有让他马上形成关于钥匙的知觉,而是先写人物手上产生的冷漠的金属感,其后围绕他的感觉写了他的心理反应,经过一番盘绕之后才达到对钥匙的认知。
作者在感觉描写上的延宕,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陌生化效果。
作家①苏童:《妻妾成群》标志着苏童叙事风格的成熟。
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②刘恒:代表作《伏羲伏羲》,新写实派小说,讲述了一个压抑欲望的沉重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菊豆》。
他说自己的作品中涉及到性主要还是写“性”本身给人造成困境,这也是《伏羲伏羲》的题旨所在。
③杨绛:《干校六记》是一本记叙干校生活的散文集。
④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塑造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