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 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
2、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 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 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 本过程。
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 工作的能力 (糖、脂肪等有氧氧化 供能)。有氧运动能力不仅与最大摄 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 氧量水平的能力有关。
在我国,通常以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作为个体乳酸阈的标准。
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 (2)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4% • (3)年龄、性别因素
最大 摄氧 量的 年 龄、 性别 变化
3)性别和年龄 一般女子VO2max的值大约比男子低15%左右,
这种差别在20~60岁的年龄阶段中都存在。 在大多数人,VO2max的值表现出随年龄的增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吸氧量满足不了运 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
• 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 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儿茶酚胺的影响
如 去 甲 肾 上 腺 素 促 进 细 胞 膜 上 的 Na 、 K 泵 活 动 加 强,因而消耗一定的氧。
二、最大摄氧量
•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 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 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第一节需氧量和摄氧量
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
需的氧量。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 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250ml·min-1。
运动时需氧量是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 运动持续时间影响。
2. 摄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
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 的氧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心脏的泵血功能 决定心脏的容积和心肌收缩力 摄氧量=心率×每博输出量×动静脉氧差
(2)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生理基础: 慢肌纤维百分比 指标: 氧利用率
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负荷的增加呈线性关 系。一般情况下,有计划的耐力训练不能影响 心输出量对于轻度和中等强度的运动的反应。 但其所能够改变的是心输出量增加的方式:通 过比较大的每搏输出量和相对较低的心率来实 现。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1.乳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 时做功量(W) 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 酸浓度为纵坐 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 乳酸浓度确定 为乳酸阈。
(三) 乳酸阈、通气阈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 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 通常情况下,血液乳酸浓度为4mmol·L-1, 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 2.个体乳酸阈: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乳酸 阈值并不都是4mmol·L-1,其变化的范围大 约在1.4 ~7.5mmol·L-1 之间。
2.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3.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二、乳酸阈
•概念:
在渐增负荷运动 中,血乳酸浓度 随运动负荷的递 增而增加,当运 动强度达到某一 负荷时,血乳酸 出现急剧增加的 那一点(乳酸拐 点)称为“乳酸 阈” 。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 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 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个体乳酸阈”:
•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 观和准确地反 映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高低
(一)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
(一)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 1.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
度随运动负荷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 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 称为乳酸阈。
最大摄氧量、心率、每搏量和动静脉氧差在不 同人群中的差别
人群组 最大摄氧量 心率 每搏量 动静脉氧差
(L/min) (次/分) (ml/搏) (ml/L)
二尖瓣狭窄者 1.60 190 50
170
不锻炼者
3.20 200 100
160
运动员
5.20 190 160
170
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可以通过动-静 脉氧差,即动脉和静脉血当中氧的浓度差异来 计算。例如: VO2 = 心输出量×动-静脉氧差 安静时心输出量 = 5L/min 动-静脉氧差 = 50ml O2/1L血液 VO2 = 5L/min × 50ml O2/1L = 250ml/min
加而递减,速率为每年下降1%左右。事实上, 有证据显示,始终坚持运动保持合理体重的人 VO2max的年龄下降趋势可以减缓至通常情况下的 一半。
1)训练因素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计划的耐力训练可以使VO2max的值增 加5%~25%。在这一范围内其变动的大小主要依赖于个人初始的 体质水平 。
现已证明,在具有极高水平VO2max的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 当中,有大约40%左右的人表现出拥有功能强大的心血管系统的 遗传倾向。因此,要期望一个VO2max的值在40ml/kg/min左右的 普通人通过训练达到优秀耐力运动员的80ml/kg/min的水平是不 现实的。
1.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 最标大摄氧量主要受遗传的影响,乳酸阈主要受训练的影响;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机能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代谢能力.
2. 制度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 用度乳酸阈强度训练即能使心肺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又能使 无氧供能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有氧能力.来自3. 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