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精细化工和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从事精细化工生产、材料合成与研制、产品分析检测等专业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化工、材料、质检、环保、医药、轻工、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化工合成、分析检测、新材料研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

2、掌握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数理分析运算能力。

3、系统掌握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及应用分析能力。

4、掌握化工原理和化工分析及材料合成等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化工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析检测、精细化工产品和新材料研制的能力。

5、初步具备科研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科研素质和应用技能。

6、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等级水平。

7、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检索本专业的中英文资料和有关科技信息的基本技能。

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专业方向1、工业分析方向:学习和掌握工业分析方面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能够利用现代分析仪器从事质量监督、石油、化工、环保、轻工、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分析检测及相关工作。

2、精细化学品合成方向:学习和掌握合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的相关理论及工程技术知识,能在化工、涂料、轻工、医药等部门从事技术支持、工艺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3、绿色催化方向:学习和掌握绿色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应用及光催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从事催化剂产品及过程开发的能力,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 4 年,修业年限3-6 年2.学分:最低修读16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5.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28 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毕业条件及其他说明: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__理学学士____学位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说明:课内实验课共525学时,按1学分18学时计,共29.2学分,加上此表内28个实践学分,共57.2学分,占总学分163.5的34.98%。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化学十一、核心课程1、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2 (理论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33。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化学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原理、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方法原理,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技术,了解仪器分析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拓展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分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其原理和分析方法,即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以及分析仪器实物展示法等等,重点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领会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20%;期末考试占8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刘约权主编,《现代仪器分析》,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朱明华主编,《仪器分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曾泳淮,林树昌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武汉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方惠群等,《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2、仪器分析实验(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

)学分:2 (实验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2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室规章、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化学试剂与试样的准备与检测等内容。

其次,重点学习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和仪器结构,并加强学生对分析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实验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的实际应用,包括各种结构分析测试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测试方法、分析手段和实验方案等等,即以学生实验操作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各种分析测试仪器的结构、操作规程和结果分析手段,重点设计实验教学案例,充分利用集体培训和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侧重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考核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40%;二是平时各实验所得成绩总和,占总实验成绩的60%。

综合成绩不及格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白玲等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2)张晓丽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仪器分析实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4)刘小珍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5)温铁坚.仪器分析实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53、化工原理(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18个学时。

)学分:4 (理论学分:4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化工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原理、单元操作设备及一些化工实验研究原理的课程,以研究化工过程中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原理为基础,提供了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具有工程性和应用性,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化工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课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本门课程是典型的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课程,并且其实践环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理论课教学阶段应充分利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手段使学生将化工原理与基础课程的联系起来。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20%;期末考试占8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柴诚敬等.《化工原理》(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夏清等.《化工原理》(上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陈敏恒等.《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4)谭天恩等.《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5)姚玉英等.《化工原理》(上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化工原理实验(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

)学分:2 (实验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化工原理课程密切相关的各个单元操作的实验部分。

按动能传递、热能传递、质量传递的次序,由简入深的开设实验。

通过该课程的实验锻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化工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化工原理的专业实验技术与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工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门课程的实验课环节非常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示各种化工原理工艺的目的、原理、仪器的结构、操作规程和应用领域等等,要精心设计每个案例实验课内容,并且讲授时应结合集体培训和分组实验操作相结合方式,充分使学生领会化工原理学科的精髓。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考核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40%;二是平时各实验所得成绩总和,占总实验成绩的60%。

综合成绩不及格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张建伟、郭翠梨、胡瑞杰、张金利等编著,《化工原理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谭天恩等编著,《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史贤林等编,《化工原理实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夏清等编著,《化工原理》上、下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合成化学(Synthetic Chemistry)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12个学时。

)学分:4 (理论学分:4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67。

)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介绍了材料合成知识,内容包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两大部分,主要讲授合成反应原理、合成路线设计与合成方法、合成技术、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团聚因素的影响与制备以及碳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引入、转化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新型材料的合成原理、方法及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合成新材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

本门课程侧重于与材料合成有关的理论,但在该课程中与材料性能相关的内容的实际应用,包括应用领域、性能要求、性能测试方法等同样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即以课堂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以及模型实物展示法等等。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潘春跃.《合成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岳红.《高等无机化学》(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宁桂玲.《高等无机合成》(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4)王玉炉.《有机合成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6、合成化学实验(Synthetic Chemistry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