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栽植时,一人扶正苗木,一人填土,填一部分踩实一遍(若粘土不可重踩),直到填满后再踩实一次,填好的土要与原根颈痕相平或略高3—5 厘米。

以下是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文章仅供大家参考!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公式:棵树=段数+1 段数=棵树-1 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1. 兄弟俩人准备在门前20 米路的一边栽树,从一端起,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2. 校园里有一段长80 米的路,在路的一旁栽松树,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几棵?3. 在一条长30 米的走廊两边,每隔5 米放一盆花,这样一共放多少盆花?4. 一条大道全长360 米,在他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的放着10 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5. 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1000 米的马路一旁每隔10 米种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6. 在一段公路的一旁栽95 棵树,两头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 米,这段公路长多少米?7. 小明把一捆电线剪成10 米长的一段,剪了8 次正好剪完,这捆电线长多少米?8. 一个湖泊周长1800 米,沿湖泊周围每隔3 米栽一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湖泊周围各栽了多少柳树核桃树?9. 一个花园周长200 米,沿四周每隔5 米栽一棵柳树,花园周围一共栽柳树多少棵?10. 运动场上有一条长400 米的环形跑道,要在这条跑道的一边每隔4 米插一面彩旗,需要多少面彩旗?11. 小明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8 个台阶。

当他向上走54 个台阶时,他已经到达几楼?12. 一根木头,锯成3 段要付费2 元,如果要锯成15 段,则要付费多少元?13. 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走16 个台阶,到小英家要走64 个台阶,她家住在几楼?14. 晶晶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需要走36 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基础题1. 有一条2000 米的公路,在路一边每相隔50 米埋设一根路灯杆,从头到尾需要埋设路灯杆多少根?答:41 根.2000 ÷ 50+1=41(根)2. 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1000 米的甬路,每边相隔8 米栽一棵白杨,可以栽白杨多少棵?答:248 棵.(1000 ÷8 -1)×2=124×2=248(棵)3. 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 米,每隔3 米栽种一棵树. 问:共需树苗多少株?答:150÷ 3=50(棵).4. 一根木料截成5 段要16 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 段要几分钟?答:每截一次需要:16÷(5 -1)=4(分钟),截成7段要4× (7 -1)=24(分钟).5. 从1 楼走到4 楼共要走48 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 楼到6 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答:每一层楼梯的台阶数为:48÷(4 -1)=16(级),从1 楼到6楼共走:6-仁5(段)楼梯,16× 5=80(级)台阶.6. 马路的每边相隔7 米有一棵国槐,小军乘无轨电车3 分看到马路的一边有国槐151 棵,无轨电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答:21 千米. 先求出无轨电车3 分行驶的路程,再求每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求每小时行的路程.7×(151 -1)÷3×60÷1000 或7×(151 - 1)×(60÷3)÷1000=7× 150÷3× 60÷1000=7× 150× 20÷1000=21(千米)=21(千米)提高题1. 有一条2000 米的公路,在路一边每相隔50 米埋设一根路灯杆,从头到尾需要埋设路灯杆多少根?答:41 根.2000 ÷ 50+1=41(根)2. 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1000米的甬路,每边相隔8 米栽一棵白杨,可以栽白杨多少棵?答:248 棵.(1000 ÷8 -1)×2=124×2=248(棵)3. 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 米,每隔3 米栽种一棵树. 问:共需树苗多少株?答:150÷ 3=50(棵).4. 一列火车共20 节,每节长5 米,每两节之间相距1 米,这列火车以每分钟20 米的速度通过81 米长的隧道,需要几分钟?答:火车的总长度为:5×20+1×(20 -1)=119(米),火车所行的总路程:119+81=200(米),所需要的时间:200÷ 20=10(分钟)答:需要10 分钟.5. 一根木料截成5 段要16 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 段要几分钟?答:每截一次需要:16÷(5 -1)=4(分钟),截成7 段要4×(7 -1)=24(分钟).6. 从1 楼走到4 楼共要走48 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 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答:每一层楼梯的台阶数为:48÷(4 -1)=16(级),从1 楼到6楼共走:6-仁5(段)楼梯,16× 5=80(级)台阶.7. 马路的每边相隔7 米有一棵国槐,小军乘无轨电车3 分看到马路的一边有国槐151 棵,无轨电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答:21 千米. 先求出无轨电车3 分行驶的路程,再求每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求每小时行的路程.7×(151 -1)÷3×60÷1000=7× 150÷3× 60÷1000=21(千米)或7×(151 -1)×(60÷3)÷1000=7× 150× 20÷ 1000=21(千米)【精品案例分析】:三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精品案例课前准备:俞老师课前板书好两道题目,左边是“ 20 米长的路,每隔5 米种一棵,种几棵?”右边“ 20 米,平均每5 米分一段,分几段?”中间画着线段图:四段5个点。

一. 复习旧知师:20 米,平均每5 米分一段,分几段?生:20÷5=4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平均每5 米分一段。

师:平均分的事情,所以用除法。

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用除法? 学生重读了其中的条件“平均分5 米分一段”,如果我是执教老师,会非常不满意。

我希望学生回答出“每5米分一段,就是求20 里面有几个5,所以要除法计算”。

但俞老师显然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他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平均分这件事就是用除法来算的”,并且板书“平均分”。

现在想来,他的处理更好。

除法只是一种记录形式,这是规定。

再说,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你问他为什么用除法,他就是把条件再读一遍。

那就顺着学生,理解平均分用除法就好了。

)二.探究新知师:20 米路,每5 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树?生:20÷5=4 一组火车开下去,全部同意。

全班只有1 人不同意。

生:第1 段要种,所以要加1,种5 棵树。

师故意愣哪儿,装作听不懂。

(装傻的本领,我要学点。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真的有在听我的回答,并且和我一直思考。

而我,每天像个先知一样站在讲台上,只负责提问,然后冷眼旁观学生的回答。

学生眼里,老师不是合作者,而像个监狱长一样盯着他们。

)师:你听得懂吗?我们都是4 棵,他偏偏说5 棵。

你懂吗? 生:不懂。

生:就是从第0 米开始就要先种一棵。

师:她说第0米开始就要种1 棵。

是这意思吗? 师:你现在支持4 棵还是5 棵?生:5 棵吧。

师学他的语气:5 棵吧?为什么5 棵? 生:生说不出来。

生:5 棵。

0 上面也要种一棵。

师车草图种5 棵。

师:我们这么多小朋友,就这一个小朋友做对。

你们有什么问题问他吗?生:没有。

师:我有。

我们都是4 棵,你怎么5 棵。

生:我看过一本书,那里面就是5 棵的。

师:他看过一本书。

你看过吗?、生:没有。

生:没有。

生:没有。

师:谁上过奥数班? 师:同学们,几棵树?生:5 棵树。

(如果全班没有1 个学生回答正确,那又该怎么处理呢老师永?俞远胸有成竹,知道在哪里放,哪里收,恰到好处。

这功力是如何练成的?我上课经常该收不收,该放不改,课堂拖沓。

)师:这两道题目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生1 站起来,说不清楚。

还是那个做对的学生回答。

生:前面问种几棵树,后面问种几段。

师:几段与几棵不一样吗?(板书段与棵。

)生:几段是平均分。

师:那几棵呢? 生:不知道。

生:不知道。

生:一样。

生:棵是一个为单位的,段是两个单位之间的。

师:这么复习,你听得懂吗?生:听得懂。

棵是一个点,段是两个之间的那一段。

师:平均分是一段一段的,种树是种在哪里的? 生终于被引导出来:点上。

板书:点。

师:点和段有什么差别?学生没有反应,他带领整理:1 段几个点?2 段——3 个点,3 段——4 个点,4 段——5 低点。

师:点和段有什么关系? 生说不出来。

师:点多,还是段多? 生:点多。

一条线上两个点。

师再带领学生理了一遍:1 段2 个点。

学生终于出来:点比段多1.板书:点+段+1 师:植树植在点,所以要段上面加1。

师:你那时候看书有没有看出这些东西业? 生:没有。

书上只有解法。

、师:那我再给你讲讲。

梳理一遍。

练习:100米呢?40 米呢?50 米呢?( 俞老师在和学生交流中,学生会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他就了解了他们的学习起点,真是太厉害了。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一节课下来,有时没有听到学生一句真话,全是在揣测老师想要的答案。

撬开学生的嘴,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对我来说,难。

)三.举例建模师: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之外,还有什么人,把什么也是放在平均分的点上?学生刚开始都不会,后来几乎每个人都能举出自己独特的例子。

(他的引导看似聊天,太对学生很有启发。

)四.变式练习师:小明背着5 棵树来种。

唉,发现这里有座房子,怎么办?学生又傻了,有学生说拆房子。

(学生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我原以为,如果有房子那就不种呗,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每个学生都能想到的。

学生却很少能想到这一点,他们就想把5 棵都种完。

我对学生太不了解了。

而俞老师这样设计问题,显然他对学情非常了解。

)师:小明又背着5 棵树来种。

唉,这两边都有房子,怎么办?这回,学生都知道两边不种,减2 就行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