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系数K 和给热系数α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的研究和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组织方法;
2. 掌握借助于热电偶测量壁温的方法;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 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 基本原理
1.传热系数K 的理论研究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间壁式换热装置
来达到物料的冷却和加热。
这种传热过程系冷、热流
体通过固体壁面进行热量交换。
它是由热流体对固体
壁面的
对流给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对冷流体的对
流给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
如图1所示。
由传热速率方程知,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Q=()t T KA - (1) 而对流给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均可由牛顿冷却定律表示
Q=()1w h h t T A -α (2)
或 Q=()t t A w c c -2α (3)
对固体壁面由热传导所传递的热量,则由傅立叶定律表示为 Q ()21w w m t t A -⋅=δ
λ (4) 由热量平衡和忽略热损失,可将(2)、(3)、(4)式写成如下等式 Q=KA
t T A t t A t t A t T c c w m w w h h w 1
112211-=-=-=-αλδα (5)所以 c c m h h A A A K αλδα111
++= (6)
()22222111111,,,,,,,,,,,,u c u c d f K p p λμρδλλμρ==()5,2,6f (7) 图1传热过程示意图
从上式可知,除固体的导热系数和壁厚对传热过程的传热性能有影响外,影响传热过程的参数还有12个,这不利于对传热过程作整体研究。
根据因次分析方法和π定理,热量传递范畴基本因次有四个:[L],[M],[T],[t] ,壁面的导热热阻与对流给热热阻相比可以忽略
K ≈()21,ααf (8)
要研究上式的因果关系,尚有π=13-4=9个无因次数群,即由正交网络法每个水平变化10次,实验工作量将有108次实验,为了解决如此无法想象的实验工作量,过程分解和过程合成法由此诞生。
该方法的基本处理过程是将(7)式研究的对象分解成两个子过程如(8)式所示,分别对21,αα进行研究,之后再将21,αα合并,总体分析对K 的影响,这有利于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当1α>>2α时,2α≈K ,反之当1α<<2α时,1α≈K 。
欲提高K 设法强化给热系数小的一侧α,由于设备结构和流体已定,从(9)式可知,只要温度变化不大,1α只随1u 而变,
()1111111,,,,,λμραp c u d f = (9) 改变1u 的简单方法是改变阀门的开度,这就是实验研究的操作变量。
同时它提示了欲提高K 只要强化α小的那侧流体的u 。
而流体u 的提高有两种方法: (1)增加流体的流量;
(2)在流体通道中设置绕流内构件,导致强化给热系数。
由(9)式,π定理告诉我们,π=7-4=3个无因次数群,即:
()1111111,,,,,λμραp c u d f = ⇒
⎪⎪⎭⎫ ⎝⎛=λμμ
ρλαp c du f d , (10) 经无因次处理,得: c b o a Nu Pr Re = (11) 如果温度对流体特性影响不大的系统,并且温度变化范围不大,则式(11)可改写为:b a Nu Re =
式中:c o a a Pr =。
2.传热系数K 和α的实验测定
实验装置的建立依据如下热量衡算式和传热速率方程式,它是将(5)和(6)式联立,则
KA ∆t m = W c ρc C pc (t 2-t 1) (12)
其中 1
212m t T t T ln )t T ()t T (t -----=∆ (13) m
pc c c t A t t C W K ∆-=)
(12ρ (14) ()
()
1212t t c W t A t t c W t A pc c c mh h h pc c c mc c c -=∆-=∆ραρα 其中: 1
212ln )()(t t t t t t t t t m m m m mc -----=∆下上下上 (15) 下上下上m m m m mh t T t T ln )t T ()t T (t -----=
∆ (16) ---------若实验物系选定水与水蒸汽,由(8)、(9)式告诉我们,实验装置中需要确定的参数和安装的仪表有:
A-------------由换热器的结构参数而定;
W c ------------测冷流体的流量计;
t 1、t 2---------测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计;
T 、P---------测热流体的温度计,蒸汽压力;
C pc ------------由冷流体的进、出口平均温度决定;
下上、m m t t ---由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将以上仪表、换热器、气源、及管件阀门等部件组建成如下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先开蒸汽加热开关, 再开气源和空气转子流量计。
2.打开不凝性气体放气阀,“开-关”重复三次。
3.整个实验操作控制蒸汽压力恒定在0.05Mpa以下某一刻度,改变唯一操作变量即空气转子流量计阀门开度,达到改变流速的目的。
4.实验布点采用小流量和打流量分别布点集中原则,因为是直线原因。
5.待冷流体出口温度显示值保持5min以上不变时方可同时采集实验数据。
6.实验结束时,先关蒸汽进口调节阀,保持空气继续流动10min,以足够冷却壁温,保护热电偶接促正常。
7.上机数据处理的直线相关系数要求R≥0.93,否则,实验重做。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1、从理论及经验公式可知:Nu=0.023R
e
0.8Pr0.4。
而此公式适用的条件是:
(1)光滑管内R e>10000即流动是充分湍流的,这一点是重要的;
(2)0.7<P r<160;
(3)流体是低粘度的(不大于水粘度的2倍);
(4)l/d>30~40即进口段只占总长的很小一部分,而管内流动是充分发展的。
本实验关联的N u=0.030R e0.778P r0.4与理论公式作比较有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整理
2.0
4.08.0
8.0
4.0 023
.0
d u
μρ
λ
α=,由此式分析:物性参数中ρ、u、d对给热系数α的影响,其中哪个参数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