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安保卫培训教案

治安保卫培训教案

精美文档
对露天现场的保护,通常是划出一定的范围布置警戒。范围的大小,原则上应当包括犯 罪分 子作案的地点和犯罪分子可能遗留痕迹的场所。范围划定后,即可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对于不大 的露天现场,条件又许可时,可以在现场周围绕以绳索,或撒以白灰作为标记, 防止人们闯入。 对于现场的重要部位和出入口,应当设网看守或者设置屏障遮挡。对于通过现场的道路,必要时可 以中断交通,指挥行人绕道而行。对于大院内空地上的现场,可以将 大门关闭,如果院内有其他 住户,可以划出进出通道。有些露天现场虽位于偏僻处,但也应加以保护,防止破坏。
治安保卫培训教案 保安员治安保卫常识培训教案 培训目的:打好治安保卫理论基础,从而在工作中扎实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培训重点:治安管理常识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 现场保护常识。 课时安排:共 90 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讲课内容: 一、治安管理常识 (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类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根据长期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斗争的实际情况,《条例》 按照行 为的违法内容,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归纳为以下八大类。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4.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6.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7.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8.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条例》对卖淫、嫖宿暗*、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行为,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 粟等毒 品原植物行为,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行为,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 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行为,作了单独的规定。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1.情节轻重和对社会危害大小不同。犯罪情节重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于违反治 安管理行为。 2.触犯的法律不同。犯罪触犯《刑法》,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触犯《条例》。
1.假想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要针对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假想防卫,是指不法侵害行为 实际 不存在,只是由于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想象或者推测存在着不法侵害,并对想象或推测中的侵害 人实行侵害的行为。
2.防卫挑拨
正当防卫所针对的不法侵害行为是侵害人主动发起的,防卫人被迫进行防卫,以避免损 害。 防卫挑拨,是指不法侵害的行为人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先对自己实行袭击,然后以 “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对方的一种行为。
(一)现场的分类
一般是根据现场的完损、真假以及犯罪分子活动的次序划分的,在现场勘查中,通常所 遇到 的现场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1.按现场的状态、状况及保护情况分
(1)原始现场。即从案件发生后至勘察前,没有遭到任何改变和破坏,仍然处于犯罪分子作案 时的原始状态的现场。
(2)变动现场。即案件发生后,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致使现场的原始状态发生了部分或全 部的改变,罪犯遗留的痕迹、物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不适时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才能实行。不适时防卫,是指针对不是正在 进行 的不法侵害行为所进行的“防卫”行为。它包括两种情况,提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4.局外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局外防卫,是指防卫者对不法侵害者以外的 人实 行的侵害行为。
5.抗拒防卫
正当防卫是合法权益的保卫者,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反击。对实行合法行为的人,不存 在正 当防卫问题。抗拒防卫,是指行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非法利益,而对执行职务或其他实行合法行为 的人所进行的抗拒、侵害行为。例如:逃犯抗拒公安人员的追捕。
(2)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指有效制止不 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判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是要看防卫行为是否能有效制止 住不法侵害; 二是要把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进行比较,凡是经综合分析认为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在性质强度、手 段等方面大体相当,即可认定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的限度。否则,为 了保护轻微的合法权益, 而对不法侵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或能用较缓和的防卫手段就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而是采取激烈的, 强度很大的手段的,就是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室内现场的保护
对室内现场的保护,通常可将房门封闭,并在门窗和重点部位设岗看守,对房子周围和 进出 室内经过的场所,应布置警戒,禁止任何人接近。
(三)几类主要案件现场的保护
1.凶杀案现场的保护
凶杀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危害,发生这类案件社会危害很大。这类 案件 的现场有在室外、室内、荒郊野外、闹市、公共场所等。对这类现场的维护主要从这几方面考虑: 一是以尸体为中心向周围广大现场范围。凶杀案件侵犯的目标是人体,所以尸体 躺卧的位置就是 现场的重要位置。凶手杀人后为了消灭罪证,往往采用移尸、焚尸的手段。因此,发现尸体的现场 不都是中心现场。如果发现尸体的地点与尸体征象不符(例如被用刀 杀害的人,尸体周围应有大量 血迹),就要考虑是否是第二现场。对这类现场的保护就要根据尸体附近的拖拉痕迹、滴溅血迹等 现象逐渐扩大范围。凡是和尸体有关的现象都要被保护 起来,并做上记号,以免被破坏。二是保 护中心现场的同时,注意发现痕迹物证。在凶杀案件发生时,往往伴有被害者与罪犯搏斗的过程, 因此现场周围遗留的痕迹、物证也较多,特 别是一些细小物品。如果能对现场周围的遗留物很好 地保护,对侦察案件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2.正当防卫能够起到预防违法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
作用
根据正当防卫的规定,任何公民在正当防卫过程中,依法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人身或 财产 的损害,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使那些图谋不轨或胆敢以身试法的分子,感到恐惧,有所震慑,使 其不敢或轻易地进行危害社会的活动,从而起到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作用。
3.正当防卫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
精美文档
3.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犯罪应受刑罚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 (一)正当防卫的条件
正当防卫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但是,在保护的同时又造成了不法侵害者一 定的 损害。因此,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否则,滥用防卫权,无限扩大对对方 的损害,不仅达不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目的,还会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不 应有的损害,破 坏了社会主义法制。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不法侵害和防卫两个方面的条件。
6.互殴行为
正当防卫的双方,一方是不法侵害者,另一方是合法权益的保卫者。如果双方都有互相 侵害 的故意,都实施了不法行为,则都属于不法侵害者,双方都无正当防卫的权利。互殴行为,是指双 方互相殴斗的行为。
7.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的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给对 方造 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会主义法制
正当防卫,一方面鼓励公民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一方面又要求公民严格遵守 正当 防卫的条件,防止感情用事,滥用防卫权,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以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四)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 已采 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三)正当防卫在保卫工作中的意义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对于我们做好保卫治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正当防卫可以保证我们有效地履行职责,积极地同
精美文档
违法行为作斗争
我国《刑法》上规定的正当防卫既是我们一项合法权利,也是我们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 法律 义务,是光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我们在保安工作中,当遇到公共利益、本人或其他人的合法权 益受到了不法侵害时,就可以正当防卫为武器,排除不法侵害,确保我们单位和 他人的合法权益 不受侵犯,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尽到我们应尽的职责。
精美文档
三、现场保护常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 立即通 知公安机关派员勘察。”保安人员在自己执勤辖区内如果发现刑事案件,更应担负好保护现场的工 作,为公安机关破案创造条件。
案件现场,是指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留有与犯罪有关痕迹和物证的一切场所。犯罪分 子在 一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由于行为的后果必然引起所涉及事物的改变, 以致留下痕迹物证。现场是破案人员分析案情,捉拿罪犯及审判罪犯的重要实 证依据。
4.避险行为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
5.紧急避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假想的或推断的。
6.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说损害他人的利益必须比保全的利益为轻,否则超过 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3 款,关于避 免本人危险的 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能以保全自己或者其他权利为由,而逃避自 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为此造成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3)伪造现场。即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为了毁灭证据,逃避打击,有计划、有目的地 将现场加以伪造,企图转移侦察视线,或者嫁祸于人,妄图陷害;也有的为了某种需 要,而有意 制造假案的现场。但是,不管犯罪分子如何狡猾,只要实施犯罪,都必然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其 实施犯罪和掩盖犯罪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2.按犯罪活动地点的主次分
(1)中心现场。即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
(2)外围现场。即中心现场以外、留有犯罪可能有关痕迹及物品的现场。
3.按犯罪分子作案活动的次序,可分第一、第二现场,
乃至第三、第四现场
4.按犯罪案件的性质
可分为政治案件现场、刑事案件现场、治安案件现场。
(二)现场保护方法
1.露天现场的保护
1.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条件
(1)必须有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正当防卫。所谓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是 指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行为主观想 象和推测的, 而是客观存在的。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这个条件说的是正当防卫的时机 问题。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已发生并尚未结束。此时,不法侵害行 为处于实施 阶段。譬如,杀人犯正举刀向被害人砍来,盗窃犯正在撬门扭锁。不法侵害行为尚未发生或者已经 结束,都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行为,都 不属于正当防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