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共5页

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共5页

一、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之概述

劳动合同一经依法解除、终止,或非依法解除、终止,但相对方没有在法定的期限内依法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已消灭。但是,劳动关系作为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其所独具的人身性与隶属性之特征,决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后,还必须履行各自的附属义务。即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消灭的同时,又附随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有的已经劳动法规明确规定;有的劳动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但依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亦必须履行。我国民法通则所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一方面是对民事活动的参与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赋予法律条文极大的弹性,使法官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扩大性地适用法律。就民事合同而言,合同法不仅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如缔约过失责任、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合同订立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合同履行过程中负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而且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加以明确规定。劳动法及其他劳动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但有关劳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的真实告知义务、合同履行时的保守商业秘密义务、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办妥退工手续义务的规定,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鉴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劳动法》虽从宏观上设计了市场经济劳动制度的宏伟蓝图,但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有关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尤其是劳动关系终结后的附随义务的规定相对滞后,甚至相互矛盾。同时,劳动法所具有的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又使劳动合同各后附随义务呈现复杂性特点。因此,有必要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所负有的一般后合同义务予以明确界定,并对其性质进行法理分析。

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后附属义务

(一)办妥退工手续。

办妥退工手续即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转出人事档案、缴纳社会保险费帐户,及向劳动者开具退工单或解除工作关系证明。《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出具双方劳动关系已经解除或终止的证明义务,"一方面使离职劳工易于获得工作,以谋生计,他方面使第三人(未来的雇主)决定是否雇用时,有参考之资料,具有增进劳工就业之社会功能。劳动契约系具有人格法上性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办理退工手续."[1]不仅如此,"雇

主对其发给服务证明书债务之履行,因可之特别结合关系,除一方服劳务,他方支付报酬之给付义务外,在当事人间尚产生所谓之附随义务,即劳工对雇主负有忠实义务,而雇主对劳工负有照顾保护等义务,雇主对离职的劳工发给服务证明书,系属一种照顾义务,一般立法例多明文加以规定。"[2]用人单位的此项债务不履行,侵害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应以劳动者在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前的实得劳动报酬为标准进行赔偿。如果在用人单位此项债务不履行期间,劳动者因患病而产生医疗费用,因用人单位未为其办妥退工手续而不能享有医疗保险待遇,该实际损失亦应由用人单位赔偿。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的办妥退工手续义务,因其具有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而具有强制性,故不得事先抛弃,也不能以劳动者尚存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未了事宜或未履行其附随义务为由加以抗辩。且劳动者的办妥退工手续请求权,不受未在法定期限内主张而不受法律保护的限制。而劳动者要求赔偿的权利,则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否则,不能得到法律保护。

(二)支付经济补偿。

1、经济补偿金。即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积累补偿,是对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为用人单位已作贡献的积累所给予的经济补偿,其数额一般与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服务年限挂钩。这主要存在两种情况:

(1)因用人单位首先提出而协商解除和用人单位的非过失性解除,以及劳动者过失性解除的情形。劳动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即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因双方协商解除及不胜任工作解除的,经济补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的工资。当前,对"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的理解存在差异,《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7]98号)认为:"'工作时间不满一年'是指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指职工在本单位的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第二种是指职工在本单位的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但余下的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计发经济补偿金时对上述不满一年的工作时间都按工作一年的标准计算。"而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则认为仅指第一种情况。

(2)劳动合同终止后的情形。我国劳动法未对此作出规定。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和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33号)的规定,上述"国家另有规定"是指"现在仍然生效的《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3年国务院令第87号)中的有关规定,即凡属国有企业职工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

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劳动合同终止以后,仍应执行其中有关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农民轮换工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244号)还规定:"农民轮换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时,企业应按照劳动部、国家计委、能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煤矿农民轮换工制度若干政策性意见的通知》(劳力字[1991]15号)的规定,支付农民轮换工回乡补助金。"另外,《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第二十七条亦规定了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但该规定仅以原固定制职工为特定对象,且上海市劳动局《关于贯彻<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又将企业中原执行固定工制度,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时转制为合同制的,但"一九九五年底以后续订合同的职工"却被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笔者认为,劳动立法对此还有待于完善,否则,会引导本来可以将劳动合同履行完毕的劳动者倾向于解除劳动合同,从而不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

2、医疗补助费。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而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劳动法》第28条的规定,应当给付医疗补助费。对此,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发给不少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或一次性伤残待遇。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五)项规定:"伤残程度被评为七至十级的,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的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本人另行择业的,可以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经济补偿计算基数的月工资,为公平原则,应以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劳动者本人实得工资为标准.该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具体计法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但遗憾的是,上海市除外地劳动力工伤待遇外,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却没有具体规定,造成该直辖市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该规定.

4、竞业禁止补偿费。如果劳动合同将劳动者为用人单位保守商业秘密而被要求在劳动关系消灭后的一定期限内不与该用人单位进行同业竞争或到与其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劳动者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否则,该条款对劳动者的就业不产生约束力。

(三)其他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