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投资城市污水处理厂?
发布时间:2005-10-20 14:57:40 文章来源:
据专家测算,要实现我国“十五”环境保护目标,总投资大约需要7000多亿元,其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约需要3000多亿元,而这3000多亿元的投资需求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同盖住房就必须要建厕所一样,建城市也不能只建住宅、商厦、宾馆而忽略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严重滞后,欠帐太多。
美国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欧洲许多国家平均每5000~8000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在我国的城镇人口中,平均每150万人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
大量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必然对江河湖海造成严重污染。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被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在这方面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
被列入国家污染防治重点的“三河三湖”,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都一拖再拖,不尽人意,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何这么难?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家财力有限,建不起。
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往往十分庞大,动辄几千万到数亿人民币,确实难为了各级政府。
二是污水处理厂没有经济效益,是个光投入不产出的“赔钱买卖”,政府建一个赔一个,建一个就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各地对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没有积极性,据说有的地方给他国债都不愿建,怕建了之后还不了钱,有的地方即使想建,银行也不愿贷款,怕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
改革环保投融资体制势在必行
为了尽快扭转我国目前面临的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以使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北京市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计划再建设11座污水处理厂,使全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水质,国家准备在沿线建设
130多座污水处理厂;为治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需要建设150多座污水处理厂;“三河三湖”流域目前有近2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和准备上马。
按照国务院不久前发出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十五”期间,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不得低于70%。
有专家预测,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这一目标,我们国家将要新建20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鉴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光靠政府一家来投资根本不行,必须改革现行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吸引多方投资尤其是国内外民间资本建设污水处理厂,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才能加快我国水污染治理的进程。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说,过去5年中,由于我国政府着重治理了工业废水的污染,工业废水得到了大幅度减排。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增长迅速,5年中增长了65%。
1995年,我国生活污水占总废水量的30%,而现在,已上升到70%,生活污水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王家廉说,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
尤其是自1998年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增发的数千亿元国债资金中有数百亿元用于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但是,中国无论是在按人口拥有的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上,还是在城市污水处理率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加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那种“城市污水处理厂由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行管理、政府负担运营费用”的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的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我国未能在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和水价改革上迈出较大步伐,致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水污染治理的需要,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运营经费短缺,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造成一些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按时投产,已经投产的无力运行。
显然,单独靠财政拨款,
不能较快地改变污水处理进展迟缓的局面,必须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的资金补偿机制。
我国环保投融资体制应当怎样改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研究员王金南说,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是国家和各级政府。
据估计,70%以上的环保投资是国家和政府的投入,这与市场经济国家正好相反。
在大多数OECD成员国中,60%左右的环保支出是由企业和居民支付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逐步建立一个以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即使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也可以采用BOT方式吸收民间资本投入,BOT模式在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应该说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同时,一个必须配套的政策就是全面开征城镇居民污水处理费,个人应当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产品或设施服务。
污水处理市场化迫在眉睫
有关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各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也很快,1979年,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为4%,到1997年已达到72%。
相比较而言,环境保护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却明显落后于其他领域,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的胥树凡处长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1世纪的前10年之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一系列论述不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胥树凡说,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时期,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一些环保机制还在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其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比如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由千家万户产生的,应由城市居民而不是政府来负担治理费用,政府不
应当承担本应由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
二是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对环保投资只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机制不会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环保的热情。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外很多投资商和企业家感觉到中国环保市场需求很大,可以大有作为,但是要真正进入这个市场却又十分困难的缘故。
老百姓能承受污水费吗?
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胡庆新说,多数发达国家污水处理费都通过自来水费一并收取,污水处理费一般要高于自来水费。
如丹麦,污水处理费为自来水费的1.6倍。
由于按市场化运作,向消费者收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营。
我国现在采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搞城市污水处理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是我国的环保企业已经掌握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设备也实现了国产化,使得污水处理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污水处理的费用实际上并不高。
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具备了支付污水处理费的能力,只要加强宣传,市民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会拥护的。
三是我国社会资金充裕,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都看好环保产业,愿意投资。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污水处理厂,更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都在寻找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他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
如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推行“谁污染谁付费,集中处理,产业化经营”,则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将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环保产业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
北京市排水公司总经理杨向平说,北京市是率先在全国开征污水处理费的,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费一年能征收到3~4亿元,这笔资金为目前已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继续新建污水处理厂提供了经济来源。
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出台后,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老百姓不能承受。
拿北京来说,市民的反应非常平静,坦然地接受了。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高了,居民完全交得起这笔钱,这笔开支占生活总费用的比重很小。
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
要求也越来越高,老百姓愿意为治理污染付费,以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
只有这样,中国的环境保护才能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最关键的是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以加快我国水污染的治理步伐。